时间: 2025-04-25 11:13:49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0:21:37
成语“开科取士”字面意思是“开设科举考试以选拔士人”。它的基本含义是通过设立考试来选拔和培养有才华的人,尤其是在古代**,指的是通过科举制度选拔官员和士人的过程。
“开科取士”源自**古代的科举制度,该制度始于隋朝,盛行于唐朝及其后。科举是一种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意在提高官员的素质,确保国家治理的人才来源。成语中的“科”指的是考试的科目或类别,“士”则指有学问、有才能的人。成语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教育和人才选拔的重视。
“开科取士”常用于讨论教育、人才选拔或社会进步的场合。在现代语境中,除了指科举制度外,也可以引申为任何组织或机构通过考试或评估来选拔优秀人才的过程。例如,在企业招聘、学校招生等场景中都可能使用这个成语。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开科取士”反映了**古代重视教育和人才选拔的文化传统。科举制度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流动,打破了门第对个人发展的限制。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选拔方式更加多元化,不再仅依赖于考试。
“开科取士”让我联想到知识与能力的重视,以及通过努力学*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它也让我想起了公平竞争的重要性,激励我不断追求自我提升。
在我大学期间,曾参加过一次全国性的人才选拔赛。通过准备和努力,我获得了一个很好的名次。这让我感受到“开科取士”的精神,即通过公平的竞争和选拔,能够实现个人的价值和社会的进步。
在一首现代诗中,我可以这样表达:
在知识的海洋中,
我愿乘风破浪,
开科取士,寻觅明珠,
将梦想化作现实的航行。
在西方,类似的选拔机制是“考试选拔制度”(Examination Selection System),如美国的SAT、GRE等,通过标准化考试选拔优秀学生。不同文化中对人才选拔的重视程度和方式有异,但共同点在于都强调能力和素质的重要性。
通过对“开科取士”的理解,我认识到这一成语不仅反映了古代选拔人才的制度和文化,也在现代社会中仍具有重要意义。它提醒我在学*和工作中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参与竞争,为自己的未来铺路。
时值贞元十五年,朝廷开科取士,传下黄榜,期于三月间诸进士都赴京师殿试。
《续资治通鉴长编》:“开科取士,以明经、进士为二科,各试其业。”
《清史稿·选举志》:“清初,沿明制,开科取士,以进士为重。”
《明史·选举志》:“明制,开科取士,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宋史·选举志》:“宋初,承唐制,开科取士,以进士为重。”
《旧唐书·职官志》:“开科取士,以明经、进士为二科。”
你只想朝廷~,为国求贤,这是何等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