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3:38:09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3:38:08
“狂言瞽说”这个成语由“狂言”和“瞽说”两部分组成。字面意思是指说一些狂妄、不切实际的话,或是盲目地说出一些没有根据的言论。它通常用来形容那些不负责任、缺乏理智或对事情不够了解而发表的看法。
“狂言瞽说”最早出现在古代文献中,其中“狂言”指的是疯狂或荒唐的话,“瞽说”则是指盲目而胡乱地说。这一成语的具体出处并不明确,但其语义的组成可以追溯到古代对言论的严谨要求和对无知言辞的批评。
这个成语可以在多种场合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言辞的准确性和责任感被高度重视。“狂言瞽说”反映出一种对不负责任言论的批判,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信息泛滥的背景下,这一成语显得尤为重要。它提醒人们在发表意见时要谨慎,避免传播不实信息。
这个成语带给我的情感反应是警醒和反思。它让我意识到在日常交流中,特别是在公共讨论中,保持理性和负责的重要性。联想到一些社会**,很多时候都是由于“狂言瞽说”而引发误解和争议。
在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位朋友在讨论某个社会问题时,发表了一些不切实际的看法。我用“狂言瞽说”来形容他的言论,提醒他要多考虑事实依据。这让讨论变得更为深入,也使他意识到表达观点时的责任。
在一首小诗中:
狂言如风吹散去,
瞽说无根似水流。
唯有真理如灯火,
照亮前路不迷途。
这首诗运用了“狂言瞽说”来强调真理的重要性和对无根言论的否定。
在英语中,可以用“talk nonsense”或“speak out of turn”来表达类似的意思。这些表达同样强调了对不理智言论的批评,反映了不同文化中对言辞责任的共识。
通过对“狂言瞽说”的学,我认识到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准确和负责的沟通是多么重要。这一成语提醒我在交流时要避免主观臆断,并倡导基于事实的讨论。它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对待交流的态度和责任感。
御史劾均狂言瞽说,诬罔祥瑞,请依大不敬论。
《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十三年》:“狂言瞽说,不足取也。”
《后汉书·袁绍传》:“狂言瞽说,无益于事。”
《汉书·王莽传》:“狂言瞽说,惑乱天下。”
《史记·淮阴侯列传》:“狂言瞽说,不足为信。”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狂夫瞽言,不可听也。”
廷臣劾均~,诬妄妖瑞,应作大不敬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