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1:53:1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5:03:01
成语“瞽旷之耳”字面意思是“盲人和失聪者的耳朵”。这里“瞽”指的是失明的人,“旷”指的是失聪的人。整体含义比喻对事物的无知或无法理解,形容人们在某个领域或事情上缺乏感知能力。
“瞽旷之耳”源于**古代文献,尤其是在《庄子》等经典中有所提及。这个成语的历史背景反映了古人对感知能力的思考,强调了眼见和耳闻的重要性,以及对知识和理解的渴望。
该成语可以在多种场合使用:
在**传统文化中,感知能力被视为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成语“瞽旷之耳”反映了对知识与理解的重视。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依然适用,尤其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需要具备判断力和理解能力,以避免成为“瞽旷之耳”。
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知识的缺乏和对世界的无知,常常伴随着无奈和悲哀。它提醒我们要不断学*,提升自己的理解力,以免在复杂的社会中迷失方向。
在我的学*经历中,曾经有一次因为缺乏对某个学科的了解,导致在讨论时显得“瞽旷之耳”。从那以后,我更加注重提前做功课,以确保自己在讨论时能够有理有据。
在一个小故事中,我可以这样使用这个成语: “在那个小村庄,村民们不愿意相信外面的世界,依然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每当有人提起外面的科技,大家总是用‘瞽旷之耳’来形容那些谈论者,仿佛他们讲述的都是遥不可及的梦。”
在英语中,可以用“blind and deaf”或“ignorant”来表达类似的意思,但这些词汇可能缺少成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文化背景。不同文化中对无知的态度可能有所不同,但总体上都强调了知识和理解的重要性。
通过对“瞽旷之耳”的学,我更深刻地理解了知识的力量和感知的重要性。这个成语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提醒我保持开放的心态,持续探索新的知识,以免在认知的道路上变得“瞽旷”。
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也。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瞽旷之耳,可以听天地之音。”
《吕氏春秋·贵直论》:“瞽旷之耳,可以听风。”
《列子·汤问》:“瞽旷之耳,可以听千里。”
《淮南子·说山训》:“瞽旷之耳,可以听无声。”
《庄子·外物》:“瞽旷之耳,可以听雷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