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21:19:20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0:04:25
成语“一恸几绝”是由四个字组成的,字面意思是“一声痛哭,几乎绝望”。它通常用来形容因悲痛而痛哭,情感极为激烈,甚至达到绝望的境地。这个成语表达了强烈的悲伤和无助感。
“一恸几绝”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该诗讲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悲剧爱情,诗中描绘了因杨贵妃去世而产生的深切悲痛。成语中的“恸”字指的是极度的哭泣,而“绝”则暗示了因悲痛而陷入绝望的状态,因此这一成语反映了诗中对爱情与失去的深刻感悟。
该成语可以在多种场景中使用,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悲痛和哀悼是重要的情感表达方式,尤其在丧失亲人或挚友时。成语“一恸几绝”不仅体现了个体的悲伤,也反映了对逝者的尊重与怀念。在现代社会,这种情感依然适用,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在公共悼念仪式上。
“一恸几绝”让我联想到那些失去挚爱的人,心中充满的无助与痛苦。这种情感的深度让我意识到,失去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面对悲伤,我们可能会感到孤独,但也能在共情中找到力量。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有一次朋友的亲人去世,我在悼念时使用了“一恸几绝”这个成语。它不仅准确表达了我对朋友的理解,也让他感受到了一种情感上的共鸣。
在写作中,我尝试将“一恸几绝”融入到一首诗中:
风吹过旧日的回忆,
泪水滑落如雨滴。
一恸几绝心难平,
唯有思念伴孤影。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情感表达可以使用“grief-stricken”或“heartbroken”,这些词汇同样传达出失去与痛苦的深刻感受。但在不同文化中,悲伤的表达方式和*俗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某些文化中,人们可能更倾向于内敛表达,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则可能开放地表达情感。
通过对“一恸几绝”的学,我深刻体会到语言中蕴含的情感力量。这一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也让我在表达悲伤时更加精准。它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的重要性在于,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与传达复杂的情感,增强了我与他人之间的共情能力。
郗嘉宾丧,左右白郗公:‘郎丧。’既闻不悲,因语左右:‘殡时可道。’公往临殡,一恸几绝。
《明史·方孝孺传》:“孝孺力学笃行,每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及靖难师起,廷臣多死节者,孝孺被执,不屈,磔于市。文皇闻之,一恸几绝。”
《宋史·文苑传·范仲淹》:“仲淹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及卒,天下莫不痛惜,帝闻之,一恸几绝。”
《旧唐书·音乐志》:“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宫女数百,亦为梨园弟子,居宜春北院。梨园法部,更置小部音声三十余人。帝幸蜀,至马嵬驿,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帝闻之,一恸几绝。”
《南史·谢庄传》:“及宋武帝崩,谢庄作哀策文,言辞凄怆,帝览之,一恸几绝。”
《世说新语·伤逝》:“王戎丧儿万子,山简往省之,王悲不自胜。简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曰:‘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简服其言,更为之恸。”
姑娘问知老爷病中光景,~,教小的快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