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6:45:3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3:04:58
成语“灰烟瘴气”由“灰烟”和“瘴气”两部分组成。字面意思是指灰色的烟雾和有毒的瘴气,通常用于形容环境恶劣、空气混浊,含有不良的气氛或状态。基本含义上,它常常用于比喻社会环境的复杂、混乱或有害。
“灰烟瘴气”一词的具体来源不甚明确,但可追溯到古代对瘴气的描述。瘴气通常指的是潮湿地区由于气候、地形等因素产生的有害气体,古人常常将其与疾病、死亡相联系。这使得“灰烟瘴气”成为了对环境恶劣状态的强烈表述,也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恐惧和敬畏。
“灰烟瘴气”可在多种场景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灰烟瘴气”在特定文化中往往反映了人们对环境、社会的关切。在现代社会中,该成语仍然适用,尤其在谈论社会问题、环境污染等话题时,能够有效传达出对现状的不满和忧虑。
该成语带给人的情感反应多为负面,常引发对混乱、压抑的联想。它使人思考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环境问题,激发对改善现状的渴望。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历过一段时期的工作环境非常复杂,团队内部矛盾重重,正可以用“灰烟瘴气”来形容那种压抑的气氛。通过与同事的沟通,我们努力改善了这种状态,最终恢复了团队的凝聚力。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写:
幽暗的街头,灰烟瘴气缭绕,
人心似水,难以寻找到出口。
愿有晨光,驱散这阴霾,
重现光明,让心灵得到解脱。
在英语中,与“灰烟瘴气”相似的表达可能是“to be in a fog”,同样用来形容困惑或混乱的状态。虽然两者在字面意义上有所不同,但在语境和使用上均可传达出复杂、混沌的感觉。
通过对“灰烟瘴气”的分析,我认识到这个成语在描述复杂环境和社会问题时的有效性。它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促使我更加关注社会现象。成语的学习不仅是语言的积累,更是对文化和社会的深入理解。
近处买不到一种北京或上海的新的出版物,所以有时也觉得枯寂一些,但也看不见灰烟瘴气的《现代评论》。
《老残游记》第十一回:“那庙宇中灰烟瘴气,香火缭绕。”
《聊斋志异·聂小倩》:“小倩入室,见室内灰烟瘴气,尘土飞扬。”
《儒林外史》第三十二回:“那书房中灰烟瘴气,书籍散乱一地。”
《水浒传》第十八回:“那酒店里灰烟瘴气,酒客们吵闹不休。”
《红楼梦》第五回:“只见那屋内灰烟瘴气,满地狼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