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4:01:09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1:56:58
“扑杀此獠”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扑杀这个恶徒”。其中,“扑杀”意味着用力地攻击并杀死,而“獠”在古汉语中通常指凶恶的动物或坏人。因此,该成语的基本含义是指对罪犯或坏人的严厉打击,强调对恶行的制止与惩罚。
“扑杀此獠”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来源,但其结构和用词反映了古代文献中对恶徒的描述和对正义的追求。在古代文学中,常常出现对恶势力的打击和对正义的追求,这种情感在民间故事和历史记载中尤为常见。
该成语可以在多种场合中使用,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正义与邪恶的斗争是常见主题,成语“扑杀此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社会正义的追求和对恶行的强烈反对。在现代社会,虽然对暴力的直接表达较少,但对社会不公、犯罪行为的愤怒与反对依然存在,成语的使用依然有其适用性。
这个成语带给人的情感反应往往是愤怒与正义感的结合。它使人联想到对社会不公的强烈反抗,以及对那些危害社会的恶徒的痛恨。使用这个成语时,往往能激起听者对正义的认同和对邪恶的反感。
在生活中,我曾经目睹一起小偷**,看到周围的人对小偷的愤怒和不满,使我想到了“扑杀此獠”这个成语。虽然我们并不能以暴制暴,但这种情绪反映了人们对违法行为的零容忍。
在一首关于正义与邪恶的诗中,可以这样运用:“黑夜来临,恶狼伺机,英雄出击,扑杀此獠,无畏无惧,捍卫光明。”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to deal with the devil”,强调对邪恶势力的斗争与清除。不同文化中,对恶的反击虽然形式不同,但对正义的追求是共同的主题。
通过对“扑杀此獠”的分析,我认识到这一成语不仅仅是对暴力行为的简单描述,更是对社会正义感的深刻体现。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种成语的含义和使用场景,可以增强我对中文的掌握,并帮助我更好地表达对社会现象的看法与情感。
武氏从幄后呼曰:‘何不扑杀此獠?’
唐朝时期,唐高宗想废掉皇后立昭仪武氏为后。大臣褚遂良据理力争,说武则天曾经侍奉过唐太宗,如果立她为后将如何面对天下百姓。说完就请求告老还乡。高宗大怒,叫人把褚遂良拉出去听命。武则天则从幕后走出要求杀掉褚遂良
为此号召同侪,决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