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7:36:5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8:54:08
成语“嫉恶好善”由四个字组成:嫉、恶、好、善。字面意思是对恶事感到嫉妒(憎恨)、而对善事则表示喜爱。基本含义是指一个人厌恶坏事,喜爱好事,强调了道德上的选择和价值观。
“嫉恶好善”出自《论语·颜渊》,原文为“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里的“嫉恶好善”并非直接引用,而是从孔子的教导中引申而来,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对道德的重视与对正义的追求。
该成语常用于道德教育、文学作品、政治演讲等场合,强调社会对善恶的分辨。例如,在教育中,教师可以用“嫉恶好善”鼓励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在文学中,人物的道德选择可能被描绘为“嫉恶好善”的典范。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嫉恶好善”体现了儒家伦理的核心价值观,强调良知与道德责任。在现代社会,虽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有所多元化,但这一成语仍然适用,提醒人们要对社会不公和不义行为保持警惕。
“嫉恶好善”常让我联想到正义与良知的力量。它激励人们在面对不公时,勇敢发声并采取行动。在个人生活中,这种情感驱使我关注社会问题,努力去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在一次社区志愿活动中,我目睹了一些青少年对弱势群体的冷漠,这让我感到非常愤怒。于是,我组织了一次关于“嫉恶好善”的讨论会,鼓励大家关注和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在一首诗中,我可以这样表达:
在风中传来善的歌,
嫉恶之心如火焰燃;
愿每个心灵都觉醒,
好善之道共前行。
在英语中,“hate evil and love good”是类似的表达,强调道德的选择。不同文化中对善恶的理解可能有所不同,但普遍存在对正义与道德的追求。
通过对“嫉恶好善”的学,我更加深入理解了道德选择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我将以此为标准,努力去做一个有良知的人,以实际行动维护正义和善良。这个成语不仅在语言学中丰富了我的表达,也在我的价值观形成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唐朝时期,唐太宗十分赏识敢于直言的王珪,他让王珪评论房玄龄、李靖、魏征等人。王珪回答:在治理国事操劳方面自己不如房玄龄;文武全才、出将入相比不上李靖;谏争方面比不上魏征,但在激浊扬清、嫉恶好善方面他要超过他们四人
~是我们的优良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