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0:19:35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0:50:21
成语“三期贤佞”字面意思是指“三个时期的贤人和谄媚者”。其基本含义是形容人们在不同的时期对贤人和谄媚者的态度,以及在政治或社会环境变化中,贤者与佞者的地位和作用。
该成语出自《史记·平原君赵成》,书中描述了平原君与其朋友的关系,提到在不同的政治环境中,贤人与佞者的地位会发生变化。这个成语反映了历史上对贤人和谄媚者的复杂关系,尤其是在权力斗争和政治变动中。
“三期贤佞”可以用于多个场合: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贤人和佞人的关系反映了权力与道德的博弈。古代士人往往被期望忠于君主,但在权力游戏中,佞人常常能够获得更高的地位。现代社会中,尽管价值观念有所改变,但“三期贤佞”依然适用于分析当代政治和社会现象。
该成语带给人一种对历史反思的情感,提醒我们在选择朋友和领导时,应该警惕那些表面光鲜的佞者。同时,它也引发人们对历史教训的思考,增强了对真诚和善良的向往。
在我个人的生活中,曾经遇到一个领导,他表面上很关心团队,但实际上更倾向于讨好上级,最终导致团队士气低落。我意识到在职场中要警惕这种“三期贤佞”的现象,选择真诚的人为友。
在一首诗中,我可以写道:
“贤者隐于幕,佞者耀如星,
三期之变迁,谁能识真情。”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概念也存在,例如西方的“谄媚者”和“忠诚者”之间的对立。英语中有“fawning sycophant”来描述谄媚者,而“loyal servant”则指忠诚的人。这些表达虽然文化背景不同,但内涵相似,反映出对道德和权力关系的共识。
通过对“三期贤佞”的学,我深刻体会到历史的教训对现代社会的警示作用。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关注人际关系的真实本质。在语言学中,掌握这样有深度的成语,使得表达更加生动和有力。
汉王尊任京兆尹,凡三岁,除恶安良,治绩显着,后为御史大夫所诬,免官。湖县三老上书为之辩白:“一尊之身,三期之间,乍贤乍佞,岂不甚哉!”见《汉书·王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