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2:10:19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5:31:10
“祸在旦夕”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灾祸在晨夕之间”,引申义为危险或灾难随时可能降临,形容形势非常严峻,危机迫在眉睫。
该成语来源于古代文献,最早见于《左传》,描述了诸国之间的战争及其带来的危机。在《左传·昭公十年》中提到“今之祸在旦夕”,强调了当时局势的紧迫感,反映出历史上战乱频繁、局势动荡的背景。
“祸在旦夕”可以用于多种场合: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祸在旦夕”在文化中往往反映了对不确定性的深刻理解。在动荡的历史背景下,许多人生活在对明天的恐惧中。现代社会中,尽管生活更加稳定,但在面对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经济危机等)时,这个成语依然适用,提醒人们保持警觉。
这个成语可能引发一种紧迫感和不安,促使人们思考如何应对突发的危机。在个人生活中,听到这个成语时,往往会想起曾经历过的紧张时刻,激发对安全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思考。
在工作中,我曾面临项目的重大失误,团队内部气氛紧张,大家都感到“祸在旦夕”。我提醒大家要尽快解决问题,以免影响公司的整体运转,这种紧迫感促使我们加快了进度,最后成功化解了危机。
在一个故事中,主角在一个被战争笼罩的城市中生存,他每天都要面对“祸在旦夕”的现实。某天,他遇到了一个流浪汉,流浪汉告诉他:“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意义就是在危机中寻找希望。”这个哲理在故事中成为了主角成长的重要转折点。
在英语中,有类似的表达如“disaster is looming”,用于形容即将到来的危险或灾难。尽管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传达出对突发事件的警示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
通过对“祸在旦夕”的深入分析,我认识到这个成语在语言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在生活和工作中,保持警惕和应对危机的能力至关重要。它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也提醒我在面对挑战时要积极应对。
吾国有难,祸在旦夕,非驸马不能救。
《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十三年》:“祸在旦夕,不可不备。”
《后汉书·袁绍传》:“祸在旦夕,不可不虑。”
《汉书·王莽传》:“祸在旦夕,不可不防。”
《史记·项羽本纪》:“祸在旦夕,不可不戒。”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祸在旦夕,不可不惧。”
倘是认真办起来,你老是跑不掉,拖下去家破人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