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5:44:0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13:48:34
成语“飞扬跋扈”由“飞扬”和“跋扈”两个部分组成。字面意思是指飞扬的状态和跋扈的行为,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气焰嚣张、放肆自大的样子。基本含义是指骄横跋扈、目中无人,形容一个人不顾他人,肆意妄为。
“飞扬跋扈”最早出现在《史记·平原君赵阌儿传》中,原文提到“而飞扬跋扈”,描述的是当时社会中某些人的放肆与嚣张。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逐渐被广泛使用,用以形容那些权势地位高、行为放肆的人。
“飞扬跋扈”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
在**传统文化中,谦逊和礼貌被视为美德,而“飞扬跋扈”则常常与负面形象相联系。现代社会中,虽然竞争激烈,但过于张扬的态度往往会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因此该成语在现代依然具有警示作用。
“飞扬跋扈”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负面的,联想到傲慢、专横和缺乏对他人的尊重。这种情感反应可以影响我们的思维和表达,使我们在描述某些人时更加小心翼翼。
在我生活中,曾经遇到一位同事,他在工作中非常飞扬跋扈,常常对下属指手画脚,令人感到不快。这让我意识到,虽然拥有权力和地位,但缺乏对他人的尊重只会导致团队的破裂。
在一个故事中,可以这样描写一个角色: “他如同夏日的烈阳,飞扬跋扈,肆意挥洒着自己的骄横,仿佛整个世界都应在他的掌控之中。然而,正是这种气焰,最终将他推向了孤独的深渊。”
在英文中,可以用“arrogant”或“domineering”来表达类似的意思。这些词同样指代那些自以为是、缺乏谦逊的人,但在文化语境上可能对“飞扬跋扈”的内涵有所不同。
通过对“飞扬跋扈”的学,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一个语言表达,更反映了社会交往中的重要原则。尊重他人、保持谦逊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当践行的美德。这也提醒我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注意用词的准确性和情感的传达。
景专制河南十四年矣,常有飞扬跋扈志。
南北朝时期,北魏定州刺史投靠高欢,高欢死后,他又率兵归降南朝梁武帝萧衍。不久发动了叛乱,攻陷梁都建康,改国号汉。他每次出兵作战均要屠城,下令不许两人以上交谈,搞得民怨沸腾。湘东王萧铎出兵击败侯景,杀了这个飞扬跋扈的人
痛饮狂歌空度日,~为谁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