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2:10:49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4:05:43
“假道灭虢”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借用他人的道路来消灭虢国”。它主要指的是通过借助外力来实现自己的目的,往往暗含着阴险狡诈的手段。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一种借助他人之力,达到自己目的的行为。
该成语源于《左传》。春秋时期,晋国与虢国之间发生了冲突,晋国为了消灭虢国,便借助了其他国家的力量。这个故事反映了当时复杂的权力关系和政治斗争。成语的使用不仅指代历史**,也象征着利用外部资源的策略。
“假道灭虢”可以用于多种语境: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假道灭虢”在**文化中体现了权谋和利益关系的复杂性。它反映了古代政治斗争的智慧和狡猾,而在现代社会中,虽然科技和沟通手段发展迅速,但这种借助外部力量的策略仍然存在,尤其在商业竞争和国际关系中。
该成语带给人一种复杂的情感反应,既有对智慧和策略的赞赏,也有对阴险手段的不满。它让人思考在追求目标时,手段与道德之间的微妙关系,提醒人在实现愿望时要警惕可能的道德风险。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有过一次团队合作的经历。我们在一个项目中需要借助其他部门的资源,虽然最终成功了,但我意识到这种“假道灭虢”的方式可能会让合作关系变得复杂。因此,我在之后的合作中更加注重透明度和沟通。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虚心借道谋前路,
借他人力灭虢国。
策略纵横多阴险,
一朝得意换新歌。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use someone else's resources”,或者“borrow a knife to kill someone”,虽然没有直接的对应成语,但在各国的文化中,都存在通过借力打力的策略。
“假道灭虢”不仅是一个历史成语,它在现代社会中依然适用,提醒我们在追求目标时要考虑手段的合理性和道德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丰富了我的表达方式,让我能够更准确地描述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权力斗争。
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
《后汉书·袁绍传》:“绍欲伐曹操,道经刘备,乃以璧马赂刘备,假道伐曹操。”
《资治通鉴·汉纪·高帝六年》:“汉王欲伐楚,道经韩,乃以璧马赂韩王信,假道伐楚。”
《战国策·赵策二》:“赵欲伐燕,道经中山,乃以璧马赂中山君,假道伐燕。”
《史记·晋世家》:“晋献公欲伐虢,道经虞,乃以璧马赂虞公,假道伐虢。”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假道于虞以伐虢。”
春秋时期,晋献公要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同时给虞国送去宝马和贵重礼物。虞国国君贪财,大夫宫之奇劝阻说:“虢国是虞国的近邻,它的灭亡必然会导致虞国灭亡。”虞国君主不听劝谏,答应晋军过境,结果晋国灭掉虢国立即灭虞
你要注意他~的把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