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5:11:3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4:04:14
“假公营私”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以公事之名,营私利之实”。它通常用来形容那些借助公共的名义来获取个人利益的人,具有贬义,强调了不当利用公共资源或权力为个人谋利的行为。
成语“假公营私”的来源并不十分明确,但其概念可以追溯到历史上对官员的不当行为的批评。在**古代,许多文人和官员在文章或诗词中对这种现象进行抨击,反映出社会对公私不分现象的反感。虽然没有确切的文献出处,但其在古代文人作品中的出现频率较高,体现出这一行为在历史和社会中的普遍性。
“假公营私”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公私分明被视为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假公营私的现象不仅影响了社会风气,也损害了公众对政府和公共机构的信任。在现代社会,随着对反腐败的重视,这一成语的使用频率上升,成为了批评不当行为的重要工具。
“假公营私”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社会不公和腐败现象,带来一种失望和愤怒的情感。它让我意识到,在生活中保持公正和透明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涉及公共事务时。
在我的工作经历中,曾遇到一个同事利用公司资源进行个人项目,这让我想到了“假公营私”这个成语。我在团队会议中提出了这一问题,强调了公私分明的重要性,得到了大家的重视。
在夜深人静的时刻,月光洒在老街上,仿佛在诉说着那些假公营私的故事。那些曾以公名义行私利之事的人,终究难逃世人的眼光。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using public office for personal gain”,或“misuse of power”。这些表达同样传达了公共职务与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反映出普遍的人类道德观。
通过对“假公营私”这一成语的深入分析,我意识到它不仅反映了一种社会现象,更是对道德和伦理的深刻思考。在语言学*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能够提升我的表达能力,也让我在与他人交流时更加注意用词的准确性和适当性。
照得近年以来,在外诸司不详站赤生受指,以进表为由,假公营私,滥行给驿。
《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二》:“时人多假公营私,以自利其家。”
《后汉书·杨震传》:“震上疏曰:‘今之官吏,多假公营私,以自肥其身。’”
《汉书·食货志下》:“吏多假公营私,以自利其家。”
《史记·平准书》:“是以官吏多假公营私,以自肥其身。”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公之为政也,假公以营私,是以民怨。”
应该先从他们开刀:渎职,贪污,~,忘了公仆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