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2:51:55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0:27:55
“引律比附”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引导法律条文进行比附”。它的基本含义是通过类比或借鉴前人的经验和法律条文来解决当前的问题,通常用于法律、政策等领域。
“引律比附”源于古代法律体系,尤其是**古代的法律文化。在司法实践中,法官常常需要根据已有的法律条文和判例来指导自己的判决。因此,这个成语体现了法律适用过程中比附和类推的原则,其具体的历史背景可能与《汉书》《唐律》等古代法律文献有关。
该成语可广泛应用于法律讨论、政策分析、学术研究等领域。在法律文书、学术论文中,尤其是在讨论如何适用法律或解释法律条款时,常常会提到“引律比附”。在日常对话中,讨论某一问题时,也可以用来形容借鉴前例或经验来解决问题。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法律和道德是密切相关的,很多法律条文都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因此,“引律比附”不仅是一种法律方法,也反映了对历史和传统的尊重。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法治日益完善的背景下,该成语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强调在法律适用时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引律比附”让我联想到法律的严谨与公正,法律不仅仅是条文,它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这个成语也提醒我在面对问题时,要借鉴已有的经验,避免重复犯错。
在一次法律课程的讨论中,我遇到了一起涉及知识产权的案件。我提到可以“引律比附”相关的判例,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事人的权利。这一应用得到了老师的认可,并引发了更深入的讨论。
在一首诗中:
法律如星辰,照亮黑夜间,
引律比附明,智慧在心间。
前辈之经验,犹如灯指引,
行走在法途,步步皆安然。
在西方法律体系中,类似的概念是“先例法”(Case Law),强调法官在判决时应遵循过去的判例。这种法律文化与**的“引律比附”有相似之处,但在应用和具体操作上可能存在差异。
通过对“引律比附”的学,我深刻认识到法律学与实践中借鉴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分析问题时更加注重历史和经验的价值。它提醒我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善于借鉴前人的智慧,以做出更加合理的决策。
凡律令该载不尽事理,若断罪而无正条者,引律比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