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23:05:59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5:15:54
成语“判若云泥”字面意思是“判断就像云和泥一样”,形容两者之间的差别非常大,通常用来比喻事物的本质差异或对比显著。
“判若云泥”源自于古代文献,最早见于《后汉书·王允传》。在该文中,用来形容王允与其所比较对象之间差异巨大的人物特质。云与泥作为自然界的两种极端状态,体现了清高与卑微的对比,因而被引申为形容事物的差异。
“判若云泥”常见于文学作品、演讲、辩论及日常对话中,用于强调事物或人之间的明显差异。例如,文学作品中可以用来描述两个角色的性格差异;在演讲中可用于对比两种政策的优劣。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判若云泥”在**文化中反映了人们对事物本质的重视,强调差异与选择的智慧。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常用于商业、教育等领域,提醒人们关注并理解事物的根本差异,以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判若云泥”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强烈的对比,可能引起思考和反省。在表达时,使用这一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使对比更加生动、鲜明。
在一次团队讨论中,我用“判若云泥”来描述我们公司的新产品与竞争对手产品的区别,强调我们在技术和用户体验上的优势,帮助团队成员更好地理解我们的市场定位。
在一首小诗中,我尝试使用“判若云泥”:
山高云淡天作画,
水清泥浊别无暇。
一念之间已千里,
判若云泥更可佳。
这首诗通过对比强调了选择的重要性,用成语增强了表达的韵味。
在英语中,可以用“worlds apart”或“like night and day”来表达类似的意思,强调两者之间的巨大差异。尽管表达方式不同,但核心思想相似,都是强调对比的显著性。
通过对“判若云泥”的分析,我认识到该成语不仅在语言表达中具有重要性,也在思维方式上引导我们关注事物的本质和差异。这种思维方式对我在学*和表达中都有积极的影响,帮助我更准确地传达观点。
夫子歘通贵,云泥相望悬。
《清史稿·文苑传·纳兰性德》:“性德善诗,尤长于词,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词家三绝’。其词清新秀隽,自然超逸,有南唐后主遗风。时人谓之‘判若云泥’。”
《明史·文苑传·杨慎》:“慎以博洽冠一时,诗文外,杂著至一百余种,并行于世。其诗沉酣六朝,揽采晚唐,创为渊博靡丽之词,其意欲压倒李、何,为茶陵别张壁垒,号‘博大真人’。时人谓之‘判若云泥’。”
《宋史·文苑传·苏轼》:“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时人谓之‘判若云泥’。”
《晋书·王羲之传》:“羲之书初不胜庾翼、郗愔,及其暮年方妙。尝以章草答庾亮,而翼深叹伏,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时人谓之‘判若云泥’。”
《世说新语·文学》:“谢安年少时,与王羲之、王献之游,时人谓之‘三绝’。及长,与王珣、王珉并称‘四友’。时人谓之‘判若云泥’。”
今见老兄有志竟成,转战千里,为民除害,旧时同学今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