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1:35:3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2:49:59
“人人自危”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每个人都感到危险”,其基本含义指由于某种因素的存在,导致大家都感到不安和恐惧。通常用来形容在某种危机或不安的情况下,大家都感到自身的安全受到威胁。
“人人自危”最早出自《左传》,原文为“今兹之事,非所敢言,人人自危”。这句话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状态。成语的形成与古代政治斗争、权力更迭等历史背景息息相关,表明在特定环境下,个体的安全感受到影响。
该成语在多种语境中均可使用。比如: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密切。当社会动荡或危机来临时,个体的安全感常常受到影响。现代社会中,尤其在危机(如疫情、经济崩溃等)发生时,“人人自危”的情绪可能在瞬间蔓延,体现了集体心理的重要性。
“人人自危”这个成语常常带有负面的情感联想,给人一种压迫感和不安感。它反映了人们在面对外部威胁时的脆弱和无助,可能引发共鸣和思考。
在我个人的经历中,曾经经历过一场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那时我和身边的朋友们都感到不安,人人自危。大家都在担心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这种氛围让人感到沉重。
在一个文学作品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人人自危”: “夜空中,乌云密布,仿佛预示着不安的来临。城镇的每一个角落,人人自危,窃窃私语中夹杂着恐慌与不安,似乎连风都在低声叹息。”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表达也存在。例如,英语中有“fear grips everyone”来表达类似的情境,强调整体的恐惧和不安。各国在面临危机时,民众的心理反应往往是相似的,反映出人类共同的情感。
通过对“人人自危”的学,我认识到这一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更加关注社会心理和个体在危机中的反应。在语言学中,掌握成语的深刻含义和用法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能提升表达的准确性,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化背景和社会现象。
法令诛罚,日益深刻,群臣人人自危,欲畔者众。
《明史·张居正传》:“时天下人人自危,莫敢言者。”
《宋史·岳飞传》:“时天下人人自危,莫敢言者。”
《资治通鉴·汉纪》:“天下人人自危,莫敢言者。”
《后汉书·窦宪传》:“天下人人自危,莫敢言者。”
《史记·项羽本纪》:“诸侯皆人人自危。”
秦始皇带自己小儿子胡亥去会稽游玩途中病故,赵高与李斯合谋篡改诏书,赐死公子扶苏,让胡亥继位为秦二世。赵高任郎中令,他鼓动秦二世实行严刑酷法,把功臣及皇兄皇妹们全部杀绝,弄得朝野上下一片恐怖,人人自危
满京城的戚畹、勋旧和缙绅们为着李国瑞的事~,家家惊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