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8:17:50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2:49:55
成语“人人皆知”由四个字组成,字面意思是“每个人都知道”,表示某个事实、观点或道理是广为人知的,大家都了解、都认可,强调普遍性和显而易见性。
“人人皆知”并没有特定的历史典故或古文出处,属于汉语中常用的成语之一。它的构成方式是典型的汉语表达,体现了汉字的组合特性,反映了古人对知识传播和共识的重视。
该成语在很多场合都可以使用:
同义成语:
细微差别:虽然这几个成语都表示某个信息广为人知,但“家喻户晓”更强调家庭的普遍性,而“众所周知”更侧重于社会大众的共识。
反义成语:
细微差别:反义成语强调信息的不普及,形成鲜明对比。
在**文化中,“人人皆知”体现了对公共知识的重视,反映了社会对教育和知识传播的追求。在现代社会,尽管信息传播迅速,但仍然有很多知识并非人人皆知,因此该成语在当今仍有其适用性,尤其在讨论社会共识和公共事务时。
使用“人人皆知”时,往往可以引发一种认同感或共鸣,表达出某种普遍的理解和共识。它能够增强论述的说服力,让听众感到这个观点是显而易见的。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在一次课堂讨论中提到“人人皆知”的这个观点,讨论了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大家都表示赞同,增强了我们对这个话题的理解和思考。
在创作中,可以将“人人皆知”融入到诗歌中,例如:
昔日辉煌人人皆知,
今朝追梦何所惧。
携手并肩共前行,
未来理想逐梦时。
在英语中,类似表达可以是“common knowledge”或“well-known”,但具体的使用和文化背景可能有所不同。在西方文化中,有时会强调个体的独立思考,而不仅仅是普遍共识。
通过对“人人皆知”的学*,我更加理解了语言的表达方式和社会共识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讨论时更加注重共识的建立,促进了有效沟通。
老少男女,俗语口头,人人皆知皆说的。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於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后汉书·黄琼传》:“光武以圣武天挺,继统兴业,创基冰泮之上,立足枳棘之林。”
《汉书·王莽传上》:“莽色厉而言方,欲有所为,微见风采,党与承其指意而显奏之,莽稽首涕泣,固推让焉,上以惑太后,下用示信於众庶。”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於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君子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蘋蘩蕴藻之菜,筐筥锜釜之器,潢汙行潦之水,可荐於鬼神,可羞於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风有《采蘩》、《采蘋》,雅有《行苇》、《泂酌》,昭忠信也。’”
~以多胜少是最好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