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2:38:0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1:36:20
成语“世人皆知”字面意思是“世上的人都知道”,引申为某种事物或道理非常普遍,几乎所有人都知道或了解。这常用于描述一些显而易见的事实或常识,强调其广泛性和普遍性。
“世人皆知”出自《论语·为政》,其中有“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这段话强调了知识的传播和交流。在古代,许多道理和知识都是通过口耳相传形成共识,故而“世人皆知”可以被理解为古代社会中对普遍认知的重视。
“世人皆知”常在以下场景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知识的传播和普及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成语“世人皆知”反映了人们对普遍真理的重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社会的信息传播速度加快,很多“世人皆知”的道理也可能因社会变迁而发生变化。
“世人皆知”给人的印象是权威、可靠和普遍性。它提醒我们在表达观点时,考虑到那些被广泛接受的常识,这有助于增强论述的说服力。
在我的生活中,常常会用“世人皆知”来强调某个观点,比如在讨论健康饮食时,我会说:“世人皆知,水果和蔬菜对身体有益。”这种表达不仅能有效传达信息,也能引起共鸣。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使用:
世人皆知春水暖,
桃花映日映心田。
风来细语轻声唱,
愿与君共赏花前。
这里强调了春天的普遍特征,以及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在英语中,“common knowledge”可以与“世人皆知”进行比较。它们都表达了某种信息或事实的普遍性。然而,文化背景不同,导致“common knowledge”在使用时可能更强调科学、历史等领域的知识,而“世人皆知”则更具人文色彩。
通过对成语“世人皆知”的学*,我认识到它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性。它不仅帮助我更有效地传达普遍真理,还使我在日常交流中更加注重对方的理解和共鸣。这种成语的灵活使用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为我的交流增添了深度与层次。
在中国及其执政党内,干部中大山头不明显,但小山头小圈子则处处存在,世人皆知。
《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十三年》:“天下莫不知曹操之威。”
《后汉书·袁绍传》:“天下莫不知袁绍之强。”
《汉书·王莽传上》:“天下莫不知莽之贤。”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天下莫不知平原君。”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天下莫不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