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5:22:1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3:56:17
“时隐时见”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时而隐去,时而显现”。它通常用来形容事物的出现和消失不定,给人一种不稳定的感觉,或形容某种状态或情感的变化无常。
“时隐时见”最早出现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具体的出处不易考证,但可追溯至一些古典诗词和散文中。成语的使用可以反映出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与思考,特别是在描绘光影变化、情感波动等方面。
该成语常用于文学作品中,特别是在描写风景、情感、心理状态等场合。在日常对话中,人们也会用“时隐时见”来形容某种情绪的波动,或对某事物的不确定性。在演讲中,使用该成语可以增强表达的生动性,帮助听众理解事物的复杂性。
在**文化中,“时隐时见”可以与自然景观和人际关系的变化相联系,反映出一种对生命无常的理解。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依然适用,尤其是在面对快速变化的环境时,提醒人们保持适应能力与敏感性。
“时隐时见”常常让我联想到生活中的不确定性,比如感情的波动和事业的发展。它带来一种复杂的情感体验,既有期待又有失落,启发我去思考如何面对变化和不安定。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历过一段时隐时见的友谊,朋友的态度时而亲近,时而疏远,让我感到困惑。但这种经历也让我学会了珍惜与人相处的时光,同时理解了每段关系都有其起伏。
在一个秋日的傍晚,我坐在窗前,外面的阳光时隐时见,仿佛在诉说着时光的流逝。我抚摸着手中的书,不禁思考:人生如梦,时隐时见的瞬间,才是最值得珍惜的。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flicker in and out”,用于形容事物的不稳定和变化。这种表达在不同文化中常常反映出人们对生活中不确定性和波动的共同感受。
通过对“时隐时见”的深入理解,我体会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语言的表达,更是对生活哲学的一种反思。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能够灵活运用这样的成语,能让我的表达更加丰富多彩,增加了对事物本质的理解和思考。
其间林木荟蔚,云烟掩映,高楼曲榭,时隐时见,使画工极思不可图。
《明史·文苑传·杨慎》:“其论时隐时见,如星辰之错落。”
《唐诗纪事·李白》:“其诗时隐时见,如江海之波澜。”
《宋史·文苑传·苏轼》:“其文时隐时见,如山川之出云。”
《文选·张衡·西京赋》:“时隐时见,如日月之行。”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时隐时见,若神龙之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