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0:17:39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0:29:55
成语“一隅之见”字面意思是“一个角落的看法”,用以形容个人狭隘的见解或看法。其基本含义是指由于个人的视野或经历有限,所得到的观点往往是不全面的,强调了观点的局限性。
“一隅之见”源自《论语·卫灵公》,其中有一句“君子之道,恭而无敢;小人之道,见于一隅”。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应有的谦虚态度,而小人则往往只从狭小的视角出发,无法全面理解事物。这一成语正是从中提炼而来,体现出对狭隘见解的批评。
“一隅之见”常用于学术讨论、演讲、日常交流等场合,尤其在涉及观点交流时,提醒对方注意自己见解的局限性。例如,在学术讨论中,某位专家可能会说:“您的观点很有意思,但也许只是您的一隅之见,未必能代表整体情况。”
同义成语:一叶障目、井底之蛙
反义成语:高瞻远瞩、开阔视野
在**文化中,“一隅之见”反映了儒家思想对谦虚和自省的重视。现代社会中,随着信息的爆炸和多元化,个体的观点往往容易受到局限,因此理解这一成语的意义,对于培养开放的心态和批判性思维尤为重要。
每当想到“一隅之见”,我会联想到在讨论中常常会有人表现出强烈的偏见或局限的观点,这让我意识到在交流中保持谦逊和开放的重要性。这不仅提升了我的思维深度,也使我在表达时更加谨慎。
在一次团队讨论中,我提出了一项建议,随后意识到这个建议可能只是我的一隅之见,于是主动请教了其他同事的看法,最终得到了更全面的解决方案。这次经历让我更加重视团队协作和多元意见。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融入“一隅之见”:
青山绿水皆可见,
何必局囿一隅间。
心向远方开阔路,
风雨同行踏云间。
这表达了超越狭隘视野,追求更广阔人生的意愿。
在英语中,“narrow view”或“limited perspective”可以作为“一隅之见”的对应表达。这些表达都强调了观点的局限性,体现出文化间对开放和全面理解的共识。
通过对“一隅之见”的学,我更加意识到在语言表达和思维过程中,必须保持开放和谦逊的态度。它不仅提醒我关注自身观点的局限性,也鼓励我在与他人交流时寻求更全面的理解。这对我在生活和学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文心雕龙·论说》:“是以论如析薪,贵能破理,斤利者越理而横断,辞辨者反义而取通,览文虽巧,而检迹如妄。”
《汉书·艺文志》:“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
《庄子·逍遥游》:“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论语·子罕》:“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人但各以其~ ,认定以为道止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