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5:37:4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10:39:03
“跋前踬后”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走路时前脚抬起,后脚却被绊倒”。它的基本含义是形容行动时遇到障碍,无法顺利进行,常常用于比喻处境艰难,或在做某事时面临困难和阻碍。
成语“跋前踬后”出自《左传》,在《左传·昭公二十年》中有相关记载,描述了在行走时遇到障碍的情形。成语的形成与古代行军和行路的困难密切相关,反映了古人对行走的重视以及对障碍的警惕。
该成语可以在多种场景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古代,行路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障碍不仅影响行走,还反映了社会环境的复杂性。现代社会中,虽然交通工具的发展减少了行路的困难,但“跋前踬后”仍然适用于描述人们在面对生活、工作中的种种挑战,强调了人们在追求理想过程中的艰辛。
“跋前踬后”常带有无奈和挫折的情感色彩,给人以沉重感。在表达时,能够引起听者对困难的共鸣,也促使人们反思在追求目标时所需的毅力和勇气。
在我个人的学习和工作中,曾经遇到过类似“跋前踬后”的经历。比如在进行一个复杂的项目时,虽然制定了详细的计划,但在执行过程中总是遇到各种预想不到的问题,时常让我感到挫败。
在诗歌创作中,可以这样运用:“步履跋前踬后,心中惆怅如月;尽管荆棘满途,仍愿追梦不止。”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是“to face obstacles”或“to hit a roadblock”,虽然没有直接对应的成语,但相似的意境都强调了在追求目标时遇到的困难。这反映了不同文化中对挑战和坚持的共识。
“跋前踬后”这个成语让我深刻理解到,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挑战和困难。它提醒我在面对挫折时应保持耐心与毅力,继续前行。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汉语表达,也增强了我在面对困难时的心理韧性。
《诗经·豳风·狼跋》:“狼跋其胡,载疐其尾。”唐·韩愈《昌黎集·卷十二·近学解》:“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
无事之时,望影藏匿,~,日不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