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8:16:0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0:24:27
成语“有才无命”的字面意思是指一个人有才华但却没有命运,意指有才能的人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或抱负,生活中遭遇挫折,未能得到应有的成就或回报。
“有才无命”这一成语的来源较为复杂,常与古代文人志士的命运息息相关。它反映了社会中一些有才华的人因种种原因(如政治、家庭背景等)未能施展其才华的无奈与悲哀。古代文人常常感叹自己才华横溢但命运不济,因此在诗词、散文中多有此类表达。
“有才无命”通常用于描述那些有能力却未能获得应有成功的人。常见的使用场景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才华与命运的关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要话题。从古至今,许多才子佳人因命运不济而未能实现理想,形成了“有才无命”的文化共鸣。现代社会中,这一成语依然适用,尤其是在年轻人追求梦想与现实的碰撞中,反映出社会对人才的重视与对命运的无奈。
“有才无命”带给人一种悲伤和惋惜的情感,常常让人反思自身的努力与机遇。在表达时,使用这一成语可以引起共鸣,激发听众对才华与命运关系的思考。
在我的生活中,曾遇到一位同学,他在学术上极具天赋,但因家庭原因未能继续深造,常让我想起“有才无命”这句话。我们一起讨论过许多理想和未来的发展,常常感叹才华与机会之间的差距。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融入“有才无命”的意象:
月明点滴思无尽,
才华如星难得见。
命途多舛难自问,
何时得偿逐梦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talented but unlucky”,虽然表达的方式不同,但都传达了有才能却因命运不济而未能成功的感受。在其他文化中,也存在类似的情感共鸣,反映出人们对才华与命运的普遍关注。
通过对成语“有才无命”的学,我深刻理解到了才华与命运之间复杂的关系。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一成语提醒我关注个人的努力与社会环境的影响,更激励我在追求理想时,珍惜机会,努力克服困难。
比看书父四十人,有才无命百寮底。
《资治通鉴·唐纪·宪宗元和十四年》:“李愬曰:‘臣有才无命,不能为陛下立功。’”
《后汉书·班超传》:“超自以久在绝域,年老思土,上书乞归曰:‘臣闻太公望,周之老臣,有才无命,卒于周。’”
《汉书·王莽传下》:“莽自知败,乃率群臣至南郊,陈其符命本末,仰天曰:‘天生德于予,汉兵其如予何!’言未绝,众已至矣。莽知有才无命,遂自杀。”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用事者罪之,以为有才无命。”
《左传·宣公十五年》:“有才而无命,命也。”
金羽妹子,绝世聪明,有胆有识,今年也是七岁,可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