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1:22:19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8:13:27
“落阱下石”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在落入陷阱后又受到石头的攻击。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在已经处于困境中的人或事物上再加以打击,加重其困境或痛苦。它强调了在他人遭受痛苦时,反而施加更多的伤害。
“落阱下石”并没有特定的历史典故,但其意象与古代捕猎和战争有关。在古代,陷阱是用来捕捉动物或敌人的,而“下石”则意味着在敌人或猎物已经被捕捉或击败后再加以攻击,这种行为显得极为残忍和不义。
该成语通常用于描述对弱者或受害者的二次伤害,适用于文学作品、新闻报道、社会评论等。例如,当某个社会**中,受害者本已受伤,但又受到更大舆论压力时,可以用此成语来形容这种现象。
同义成语:雪上加霜,落井下石
反义成语:救人于危,雪中送炭
在**文化中,强调道德和仁义,施加二次伤害的行为被普遍认为是不道德的。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日益增强,"落阱下石"的现象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存在,尤其是在社交媒体上,网络暴力的蔓延使得这一成语的现实意义愈发突出。
“落阱下石”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愤怒和无奈。它让人联想到在困境中遭受更多伤害的悲惨情境,也引发对社会公正和人性善良的思考。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见到一位同学在考试失利后,遭到一些人的嘲讽和挖苦,这让我深感不忍,正如“落阱下石”所描述的那样。在这种情况下,我尝试给予他支持,鼓励他重新振作,而不是落井下石。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使用这个成语:
困境已深如潭水,
何必再添石重压。
施恩于人乃君子,
落阱下石乃小人。
这里,我将成语融入诗句中,表达了对道德的反思和对善良行为的推崇。
在英文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kick someone when they’re down”,同样指在他人已经处于困境时再给予打击。两者在表达的情感和涵义上相似,但文化背景和具体用法可能有所不同。
通过对“落阱下石”的学*,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语言中包含的伦理和道德观念。这一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表达能力,也让我在面对社会问题时,能更加敏锐地认识到对他人的理解与关怀的重要性。
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唐朝时期,御史大夫柳宗元因为过失而被贬至柳州刺史,他在柳州忧郁不得志而死。文学家韩愈见好友被小人进谗言而替他打抱不平,为他写墓志铭深刻揭露那帮落井下石的人,同时也提醒世人要警惕那些平时指天发誓掏心窝的人
毫无疑义,他是误解了牛祚,以为对方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