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9:10:39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4:33:20
“兵不厌诈”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战争中,兵士不厌恶欺诈”。它的基本含义是,在军事斗争或竞争中,使用策略和诡计是被允许的,目的在于取得胜利。这反映了在激烈竞争环境中,智谋和策略的重要性。
“兵不厌诈”源自《孙子兵法》,这是一部古代军事理论书籍,作者是春秋时期的军事家孙子。在书中,孙子强调了战争中的策略与欺骗手段,认为使用诡计和策略可以为自己赢得战争的优势。这一成语强调了在军事和竞争中的智慧和策略的重要性。
该成语可以在多种场景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军事智慧和策略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历史上多次的战争与权谋斗争中。“兵不厌诈”体现了在竞争中灵活应变的重要性,这种思想在现代商业、政治等领域依然适用。然而,过度使用策略可能导致信任危机,因此在现代社会中需要谨慎运用。
“兵不厌诈”常常让我联想到策略与智慧的较量,既有紧张感也有挑战性。在思考这个成语时,我感受到一种竞争的刺激,同时也警惕过度算计可能导致的负面后果。
在一次商业项目中,我们与竞争对手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我们团队决定采取一些策略,以提升我们的竞争力。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兵不厌诈”的价值,适时的策略调整帮助我们最终赢得了项目。
在月光下,战士们默默集结, “兵不厌诈”的智慧化为锋利的箭矢。 在敌人未察觉之时,轻声出击, 胜利的号角在晨曦中吹响。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是“all is fair in love and war”(爱情与战争无所不为),同样强调在竞争中使用策略和手段的合法性。不过,西方文化往往更强调道德与诚信的冲突,而“兵不厌诈”更多是对智慧的赞美。
通过对“兵不厌诈”的深入理解,我意识到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成语不仅能丰富语言表达,还能帮助我们理解文化背景和人际交往的复杂性。这个成语提醒我在竞争中要灵活应变,同时保持道德底线。
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兵不厌诈,战不厌谋。”
《孙子兵法·计篇》:“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史记·高祖本纪》:“兵者,诡道也。”
《韩非子·难一》:“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东汉安帝时,羌族在汉边境骚乱,包围武都郡。安帝派虞诩去做武都郡太守,虞诩带精兵去赴任,途中他用增灶、弱弓硬弩的办法,用计打败了羌族的进攻,让武都郡恢复了安定
若说~,诸葛亦无如此之阵图,若说幻不厌深,偃师亦无如此之机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