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8:04:2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9:43:34
“屁滚尿流”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形容因恐惧、惊吓而导致排泄失禁,形象地表现出极度的惊慌和狼狈。它的基本含义指的是人在极度害怕或狼狈的情况下,表现出非常滑稽或者可笑的状态。
该成语的具体历史背景不详,但可以推测出其使用时间较早,可能与古代的民间故事或戏剧有关。它常被用来形容人在面临危险或威胁时的恐惧反应,体现了古人对情感和生理反应的观察。
“屁滚尿流”在日常对话中多用于形容某人因恐惧而表现出的极其狼狈的状态,常见于幽默、夸张或讽刺的语境。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可以用于描绘角色在危机中的反应,增加戏剧张力。
在传统文化中,恐惧和狼狈常常被用作笑料,反映了人们对于人性弱点的理解和包容。在现代社会,“屁滚尿流”常常用于网络语言和幽默表达,体现了人们对于生活中各种突发**的调侃态度。
“屁滚尿流”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轻松和幽默,虽然其字面意思有些不堪,但在使用时往往能引发共鸣和大笑。这种反应促使人们在表达恐惧时,带有自嘲和轻松的态度。
在一次旅行中,我和朋友们探险时遇到了一个突然出现的野生动物,大家都吓得屁滚尿流,纷纷往后退。这个场景至今让我感到既害怕又好笑,成为了旅行中难忘的回忆。
在夜晚的森林中,月光透过树叶洒在地上,林间传来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小兔子吓得屁滚尿流,快速奔逃,而月下的狼则得意地站在一旁,似乎在享受这场追逐游戏。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scared stiff”或“wetting oneself”,它们都传达了因恐惧而导致的生理反应。不同文化中对于恐惧的表现和接受程度可能有所不同,但都能引起共鸣。
通过对“屁滚尿流”的学,我了解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描述一种生理反应,更是反映了人们在面对恐惧时的脆弱与幽默。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的表达方式,让我在沟通中更加生动、有趣。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六十六回:”耍和尚烧得头焦额烂,麻婆子赶得屁滚尿流。”
《红楼梦》第六十八回:“那贾环听了,吓得屁滚尿流,连忙求饶。”
《儒林外史》第三十四回:“那人一听,吓得屁滚尿流,连声求饶。”
《金瓶梅》第二十五回:“那人听了这话,吓得屁滚尿流,连忙求饶。”
《西游记》第二十回:“那妖精闻得此言,吓得屁滚尿流,慌忙逃走。”
《水浒传》第六十六回:“那厮们见势不好,一个个屁滚尿流,都四散逃命去了。”
那小船上的水手,吓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