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8:36:0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2:58:02
成语“摇笔弄舌”字面意思是“摇动笔杆,摆弄舌头”。它形象地描绘了一个人用手中的笔进行书写或绘画,同时嘴巴不停地说话,强调了言语和书写的活动。基本含义指的是一个人善于表达,口才出众,尤其是在书面和口头表达上都很活跃。
“摇笔弄舌”出自清代小说《红楼梦》。在书中,贾宝玉被形容为一个喜欢吟诗作对、口才极佳的人,常常摇笔写字,同时又能口若悬河,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这种描绘反映了当时文人雅士的风范,强调了文学创作与口才的结合。
“摇笔弄舌”可以用于多种场景,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古代,文人往往被视为社会的精英,能够“摇笔弄舌”则意味着他们在文化和艺术上有很高的造诣。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依然适用,尤其是在强调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职业领域,如教育、媒体和公共演讲等。
“摇笔弄舌”带给我的情感反应是欣赏与敬佩。它让我联想到那些才华横溢的作家和演说家,能够用语言的魅力打动人心。这种能力在沟通中至关重要,能够有效地传达思想和情感。
在一次课堂讨论中,我的同学运用“摇笔弄舌”的能力,流利地表达了自己对某一文学作品的独到见解,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让我意识到,在日常生活中,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是多么重要。
在一首诗中:
笔尖轻舞飞扬,摇笔弄舌吟风。
言语如水奔流,情思随云飘动。
这展示了成语的灵活性和表现力,描绘了一个自由表达的艺术家形象。
在英语中,“gift of gab”可以与“摇笔弄舌”相提并论,意指一个人有很强的口才和表达能力。这种表达在不同文化中都强调了语言的魅力和沟通的重要性。
通过对“摇笔弄舌”的学习,我更加理解了语言表达的艺术和技巧。这个成语在我语言学习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激励我提高自己的口才和书写能力,努力成为一个能够有效沟通的人。
《明史·文苑传三》:“徐渭少有俊才,摇笔弄舌,名动公卿。”
《宋史·文苑传六》:“刘几少好学,摇笔弄舌,有声于时。”
《旧唐书·文苑传上》:“李百药幼能属文,摇笔弄舌,时号神童。”
《南史·王僧孺传》:“僧孺幼聪慧,摇笔弄舌,文采斐然。”
《晋书·孙绰传》:“绰少以文才著称,摇笔弄舌,无不中人。”
毋得~,舞文嚼字,为民贼之后援,然后能一新耳目以行进步之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