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1:35:27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5:53:23
“千古卓识”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千古”指的是很久以前或历史悠久的时间段,而“卓识”则表示超凡的见识或智慧。整体而言,该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具有超凡的智慧和远见,能洞察事物的本质,尤其在历史的长河中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千古卓识”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作为来源,但可以视为对古代智者或历史人物的崇敬。许多历史人物因其卓越的见识被后世铭记,因而该成语可以引申为对这些人物智慧的赞美。
该成语常用于文学作品中,用以赞美那些具有深刻见解的人物;也可以在演讲中使用,以强调某个观点的深远意义。在日常对话中,使用这个成语可以表达对他人见识的钦佩。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智慧和见识常被视为重要的美德,古代贤人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千古卓识不仅体现在个人的成就上,也反映了文化传承的价值。在现代社会,这种成语仍然适用,鼓励人们追求更高的智慧和理解。
“千古卓识”给人一种崇高和尊敬的感觉,常常让我联想到历史上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与领袖。他们的智慧不仅改变了当时的社会,也影响了后世的思考与行为。
在我自己的学*和工作中,我常常会引用“千古卓识”来赞美那些在某个领域有深入见解的前辈或同事。比如,在讨论某个复杂问题时,我会提到某位学者的观点,称其为“千古卓识”,以此来强调其重要性和深远影响。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写:
千古卓识如星辰,照亮迷途寻真知。
智慧如泉涌不息,流淌岁月映华光。
通过这样的表达,可以展示出智慧的永恒与影响力。
在英语中,可以用“timeless wisdom”来表达类似的意思,指的是历久弥新的智慧。不同文化中对智慧的崇尚程度不同,但普遍都存在对历史人物见识的敬仰。
通过对“千古卓识”的学,我更加认识到智慧的重要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适时使用这样的成语,不仅能丰富语言表达,也能增强表达的深度和力量。它提醒我们要追求更高的智慧,关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何仲默云:‘陆诗体俳语不俳,谢则体语俱俳。’可谓千古卓识。
《明史·文苑传·杨慎》:“杨慎,字用修,新都人。其学博通经史,诗文兼工,尤长于词赋。其著作《升庵集》,论议精辟,文采斐然,可谓千古卓识,为后世所推崇。”
《宋史·文苑传·苏轼》:“苏轼,字子瞻,眉山人。其文汪洋恣肆,雄深雅健,为宋代文坛巨擘。其诗文传世,皆千古卓识,后世学者莫不宗之。”
《唐诗纪事·李白》:“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少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其诗风骨高举,思致幽远,可谓千古卓识,非时辈所能企及。”
《文心雕龙·才略》:“观夫屈宋以降,楚辞之变,虽有才子,莫不宗之。然其辞采虽丽,而情志未深,故能传者,唯屈原、宋玉而已。屈原之《离骚》,宋玉之《九辩》,皆千古卓识,非后世所能及也。”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说,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意。相如既死,家无遗书,独有《子虚》之赋,至今传之,可谓千古卓识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