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1:00:57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4:12:10
“用逸待劳”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用安逸的状态去等待劳累的到来”。它的基本含义是指在某些情况下,采取轻松的态度,准备迎接未来的挑战或困难,强调先养精蓄锐,再迎接可能的困难。
“用逸待劳”出自《道德经》,原文是“用之而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里的“逸”指的是安逸、放松的状态,而“劳”则指的是艰苦、努力。这个成语强调在面对困难时,保持一份从容不迫的态度,待时而动。
该成语通常用于描述在压力较小的情况下,采取一种放松和等待的策略。在文学作品中,可能用来形象化描述人物性格或情境;在日常对话中,人们可能用它来表达一种生活态度,比如面对工作压力时选择适度的放松。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的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种文化背景下,用逸待劳的思想体现了一种智慧的生活态度。现代社会压力日益增加,很多人面临着身心疲惫的状况,采用这种策略有助于减轻压力,提升生活质量。
这个成语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积极的,带有一丝从容和淡定。它提醒我们在生活中要懂得适时放松和调整心态,不必对未来的挑战感到恐惧。它也引发了对现代快节奏生活的思考,如何在忙碌中找到平衡。
在我的学*和工作中,我曾经历过紧张的备考阶段。每当感到压力时,我会选择用逸待劳,进行适当的放松,比如阅读、听音乐,这让我在考试时能够保持冷静,发挥出更好的水平。
在一个故事中,可以描绘一个年轻的画家,面对即将到来的展览,他选择用逸待劳,放下画笔,去海边散步,感受自然的美好,最终在灵感的涌现下创作出了一幅惊艳的作品。
在西方文化中,有类似“preparation meets opportunity”的表达,强调准备的重要性和应对挑战的策略。虽然具体的表达和背景有所不同,但都能体现出在面对困难时,保持从容态度的重要性。
通过对“用逸待劳”的学,我认识到在生活中保持一种从容的态度是多么重要。它不仅有助于减轻压力,还能提高应对挑战的能力。这一成语提醒我在学和生活中,灵活运用时间,妥善安排休息与工作,从而实现更好的平衡。
御以长辔,用逸待劳,比及数年,兴复可骥。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太祖乃自力劳军,令军中促为攻具,进复攻之,与布相守百馀日。蝗虫起,百姓大饿,布粮食亦尽,各引去。秋九月,太祖还鄄城。布到乘氏,为其县人李进所破,东屯山阳。”
《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信、张耳详弃旗鼓,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禽赵王歇。”
《战国策·齐策二》:“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卷,救斗者不搏撠,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獘于魏也。’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梦与楚子搏,楚子伏己而盬其脑,是以惧。子犯曰:‘吉。我得天,楚伏其罪,吾且柔之矣。’”
《孙子兵法·军争》:“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彍弩,节如发机。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