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5:06:17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3:15:31
成语“照天蜡烛”的字面意思是用蜡烛照亮天空。这个成语的基本含义是比喻做一些不可能实现的事情或徒劳无益的努力。蜡烛的光芒是微弱的,照亮天空是难以做到的,因此暗示了某种无用或不切实际的行为。
“照天蜡烛”最早出现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虽然没有确切的文献记载其来源,但可以推测是在民间流传的口头表达或文学作品中广泛使用。此成语反映了古人对蜡烛光线的局限性和对人类力量的认识,通常用来形容某些不切实际的想法。
该成语可以在多种场合中使用,包括:
在**文化中,成语常常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教训。“照天蜡烛”反映了对人类能力和局限性的深刻认识。在现代社会,尽管科技进步,人们仍然需要面对现实,设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以避免“一场空”的徒劳。
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追求梦想时的挫折感,特别是当我们为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而努力时产生的失落。它提醒我在追求目标时要保持清醒和理智,避免陷入盲目的追求。
在我自己的生活中,曾经有一次为了一个看似美好的项目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但最终发现这个项目并不现实。后来我意识到,这种“照天蜡烛”的努力方式并不明智,重要的是要找到实际可行的路。
在一首小诗中,我尝试使用这个成语:
夜空繁星闪烁,梦在高空飞舞,
无奈蜡烛微弱,照不见心之路。
通过诗歌形式展现了追求梦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在英语中,可以用“a fool's errand”来形容类似的无用功。这种表达同样强调了某种努力的徒劳和不切实际,但在文化背景和使用语境上可能有所不同。
通过对“照天蜡烛”这个成语的深入分析,我认识到它在语言学*中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它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还提醒我在追求目标时要保持理智与现实感。这种反思在日常生活中帮助我更好地制定计划,避免无谓的努力。
田元均密谏况,宽厚明辨,其治成都为声。……蜀人谓之‘照天蜡烛’,又谓之‘不错事尚书’。
《宋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五·文苑七》:“(李廌)有才藻,然跌宕不羁,嗜酒,病亡,年四十。苏轼哭之曰:‘吾失一照天蜡烛也。’”
《新唐书·文艺传中·李邕》:“邕早有名,重义爱士,久斥外,不与士大夫接。及为郡,四方士投贽,趋走其门。时议以为自唐以来,大臣德望功业,莫与邕比,世号‘照天蜡烛’。”
《宋史·文苑传六·李廌》:“廌有才藻,然跌宕不羁,嗜酒,病亡,年四十。苏轼哭之曰:‘吾失一照天蜡烛也。’”
《太平广记》卷二百四十六引《启颜录》:“梁武帝问刘杳:‘卿有何异书?’杳曰:‘臣有《照天蜡烛》,夜读可以明目。’”
《南史·王僧孺传》:“竟陵王子良尝夜集学士,刻烛为诗。僧孺独不预,乃刻烛以自喻,曰:‘我非刻烛,乃照天蜡烛也。’”
大叫“活拿童俊做~”,四面合围上来。任你有六臂三头,也难逃天罗地网。(清·吕熊《女仙外史》第五十九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