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3:29:2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4:49:05
“盲翁扪籥”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一个失明的老人用手去摸索门的钥匙。这个成语隐喻人对于事物的理解和掌握往往是片面的,缺乏全面性和准确性,常常是在无意中摸索而无法真正把握。
该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庄子·外物》中,文中提到一个盲人试图摸索一个东西,但由于看不见,因此只能凭借触觉去感知。这个故事旨在揭示人们在面对复杂事物时,往往只能通过片面的体验去理解,而无法全面把握事物的全貌。
“盲翁扪籥”常用于以下几种场合: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智慧与全面的视野被高度重视。因此,“盲翁扪籥”不仅反映了个人理解的局限性,还可以引申为对整体思维和深度思考的强调。在现代社会,信息繁杂,许多人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容易陷入片面理解的误区,因此这个成语在现实生活中依然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
“盲翁扪籥”给人一种失落和无助感。它引发的联想是对人类认知局限性的深思,提醒我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要保持谦逊和谨慎。
在我个人的经历中,有一次与朋友讨论某个社会热点问题,他只是根据一篇文章的观点发表看法,显得非常片面。这时我想到了“盲翁扪籥”,于是提醒他要更全面地考虑问题,从多个角度去理解。
在创作中,可以用这个成语描绘一个失去方向感的旅行者,写成以下诗句:
盲翁扪籥夜未央,
路途茫茫心自伤。
只因片面难寻盼,
何必执念独徬徨。
在英语中,与“盲翁扪籥”类似的表达可以是“to see only part of the picture”,强调了对事物的片面理解。不同文化中普遍存在对认知局限性的反思,但表达方式和文化背景可能有所不同。
通过对“盲翁扪籥”的学,我深刻理解了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全面的视角和深入的思考是多么重要。这个成语不仅提醒我们在思考时要避免片面,还激励我们不断追求更全面的知识与理解。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槃。’扣槃而得其声。他日闻锺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为日也。日之与锺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后汉书·袁绍传》:“绍曰:‘盲翁扪籥,以为有声,不知其无声也。’”
《汉书·王莽传下》:“莽曰:‘盲翁扪籥,以为有声,不知其无声也。’”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曰:‘盲翁扪籥,以为有声,不知其无声也。’”
《淮南子·说山训》:“盲者行于道,人谓之曰:‘前有陷井。’盲者曰:‘吾不知也。’遂坠焉。”
《庄子·外物》:“盲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
古时一个天生瞎子问人太阳是什么样的,人家说太阳像铜盘,瞎子回家发现铜盘是可以敲响的,就把敲钟的声音误以为是太阳,人家告诉他太阳不发声而像蜡烛一样有热量,他回家把蜡烛当成了太阳。一天他发现乐器籥跟蜡烛很像,也以为是太阳
~但取似,叶公好龙固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