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7:00:4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1:17:46
“恃强凌弱”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依仗强大的力量来欺压弱小的。它通常用来形容强者欺负弱者的行为,具有明显的贬义。其中,“恃”指依靠或倚仗,“强”指强大或有力,“凌”则表示压迫或侮辱,而“弱”则是指弱小或无力。
这一成语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尤其是在诸子百家的思想中,常常探讨强与弱的关系。具体的典故不详,但在《左传》、《史记》等古典文献中,常有关于强者欺压弱者的描写,表明这一现象在历史上一直存在。成语的使用反映了社会对不公行为的批判。
“恃强凌弱”可用于多个场景: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恃强凌弱的现象时有发生,往往与权力结构、社会地位等密切相关。现代社会中,这一成语依然适用,尤其在倡导社会公正、反对霸凌的背景下,呼应了对弱者的保护。
“恃强凌弱”让我感到愤怒和不满,联想到许多社会不公的现象,比如职场霸凌、校园暴力等。这个成语提醒我关注弱者的处境,反思自己在社会中的责任。
在我的生活中,曾目睹一位同事因职场竞争而遭到强势同事的排挤。这个经历让我深刻理解了“恃强凌弱”的含义,也促使我更加关注职场中的公平与正义。
在一个小故事中,可以写道: “在一个小村庄里,有一位强壮的猎人,总是恃强凌弱,欺负那些无力反抗的村民。直到有一天,村民们团结一心,反抗他的压迫,最终使猎人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强大。”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是“bully the weak”,同样强调强者对弱者的欺压。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各个文化中,表明了人类社会中权力不平等的共性。
通过对“恃强凌弱”的深入学,我认识到这一成语不仅仅是对一种行为的描述,更是对社会公正、道德底线的呼唤。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让我更好地理解社会问题的复杂性,激励我关注弱者,推动公平与正义。
那桀纣有何罪过?也无非倚贵欺贱,恃强凌弱,总来不过是使势而已。
《后汉书·袁绍传》:“恃其强,凌其弱,天下莫能与之争。”
《汉书·王莽传》:“恃其强,凌其弱,天下莫能与之争。”
《战国策·齐策一》:“恃其强,凌其弱,齐之所以霸也。”
《史记·项羽本纪》:“恃其强,凌其弱,天下莫能与之争。”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恃其强,凌其弱。”
河西地久升平,文公霸后称强盛。岂料吴人来犯境,~要先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