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2:42:5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2:27:08
“争强好胜”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争着要强,喜欢胜利”。其基本含义是形容一个人性格上好强,喜欢与他人竞争,追求胜利,表现出强烈的竞争意识。
“争强好胜”出自《汉书·王莽传》。文中描述了王莽的性格特征,强调他对权力和地位的渴望,以及与他人竞争的欲望。这个成语体现了古代对竞争和胜利的重视,反映了社会上对个人成就的追求。
“争强好胜”可用于各种语境,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竞争往往被视为一种积极的动力,推动个人进步和社会发展。然而,过于“争强好胜”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和不和谐,因此在现代社会中,提倡适度竞争与合作共赢的理念愈发重要。
“争强好胜”常常让我联想到竞技场上的激烈竞争,既有积极向上的斗志,也可能带来焦虑与压力。它让我意识到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保持理智与平衡的重要性。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参与过一场学术比赛,团队中有一位成员非常“争强好胜”,在比赛中不断强调胜利的重要性。虽然他的动力激励了大家,但也造成了团队内部的紧张气氛。最终我们通过沟通达成共识,强调合作而非单一的胜利,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在一首小诗中:
君子争强不争权,
豪杰好胜心自燃。
但愿携手共前行,
胜负何妨任浮沉。
这首诗表达了在追求胜利的同时,更应重视团结与合作。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competitive spirit”,虽然没有完全对应的成语,但同样传达出对竞争的重视。在不同文化中,竞争的意义和影响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一些西方文化中,竞争被视为个人发展的必要条件,而在某些东方文化中,可能更强调和谐与合作。
通过对“争强好胜”的深入理解,我认识到在生活和工作中,竞争是不可避免的,但保持适度的谦逊与合作意识同样重要。这一成语让我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更加注意用词的恰当与情感的传递,促进了我对人际关系的思考。
任是争强好胜的,偏逢用违所长。
《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为人,争强好胜,不恤民命。”
《后汉书·袁绍传》:“绍为人,争强好胜,不恤士卒。”
《汉书·王莽传》:“莽为人,争强好胜,不恤民命。”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为人,好勇斗狠,争强好胜,不恤士卒。”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侯与齐侯争强,齐侯弗听。”
个人的~,狗屁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