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5:39:19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1:05:16
“不可胜举”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无法全部列举出来”。从基本含义来看,它用来形容事物数量极多,无法一一列举或描述,常用于强调某种现象、事物或成就的丰盛程度。
“不可胜举”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原文为“不可胜举,众之所知”。在古代文献中,该成语用于形容人数众多或事物繁多,表达了一种数量上的庞大和不可计算的状态。
在不同的语境下,“不可胜举”可以用于多种场合:
“不可胜举”在华人文化中,常用于表达对某些现象的赞美,如人群的热情、成就的辉煌等。在现代社会中,这个成语仍然适用,特别是在描述活动、成果、荣誉等方面,反映了人们对数量与成就的重视。
“不可胜举”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积极和激励的,常常与骄傲、成就感相联系。它能激发人们的想象,让人联想到丰收、成功、热闹的场景。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参加一场志愿者活动,参与者众多,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活动结束时,我感慨道:“今天的参与者不可胜举,大家团结一心,真是太棒了!”
在一首关于成功与努力的诗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不可胜举”:
人海中闪耀的星星,
无数的梦想在心中酝酿。
每一次努力的足迹,
皆是荣光,不可胜举。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countless”或“too many to count”,它们用来描述数量极多的事物。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传达了无法一一列举的概念。
通过学*“不可胜举”,我更加理解了数量与成就的关系,以及在表达时如何选择合适的成语来增强语句的力量。在日常交流和写作中,运用这样的成语能够让表达更加生动和形象,提升语言的表现力。
古之传世者虽不可胜举。而其大较皆豪杰之士,道德充溢于中,事功见于当时。
《清史稿·艺文志序》:“清代学术,不可胜举。”
《宋史·文苑传序》:“宋之文,不可胜举。”
《文选·陆机〈文赋〉》:“文章之妙,不可胜举。”
《汉书·艺文志》:“诸子百家,不可胜举。”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不可胜举,然其为人,好士而轻财。”
于卒后书致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