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4:46:49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1:18:05
“恃才矜己”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依仗才能而自负”。这个成语形容那些凭借自己的才能而自视甚高,常常傲慢自大,轻视他人的人。它强调了一种因才华而生的自负态度。
“恃才矜己”出自《后汉书·荀彧传》。荀彧是东汉末年的著名谋士,其在书中被描述为具有非凡才华,但因过于自信而导致了一定的过失。这个成语的使用反映了古人对才华与傲慢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警示人们应保持谦逊。
“恃才矜己”可以在多种场合中使用,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谦逊被视为美德。成语“恃才矜己”提醒人们应当保持谦逊,尤其在面对才能与成就时。现代社会中,随着竞争的加剧,很多人可能会因为取得的成就而感到自满,但这种态度往往会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和个人发展的停滞。
“恃才矜己”给人的情感反应往往是警惕和反思。它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不因才华而自负,同时也引发对自我提升与他人合作的思考。这种情感反应在交流中能促进更为谦逊的态度。
在我的学*和工作经历中,曾遇到一位才华横溢的同事,他在项目中表现出色,但由于恃才矜己,常常忽视团队的意见,最终导致项目出现问题。这让我深刻理解到,无论才华多么出众,谦逊与合作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使用:
才华似海潮汹涌,
恃才矜己不自知。
谦逊方能展翅高,
高处不胜寒风吹。
在英语中,可以用“pride comes before a fall”来表达类似的意思,意指自负往往会导致失败。这与“恃才矜己”有相似之处,都是在警示人们要保持谦逊和谨慎。
通过对“恃才矜己”的深入理解,我认为这个成语不仅是对傲慢自大的批评,也是一种对谦逊的鼓励。在学*和表达过程中,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与他人的价值是非常重要的。这种意识将帮助我在未来的交流与合作中更加谦逊和开放。
恃才矜己,傲狠明德,内怀险躁,外示凝简,盛冠服以饰其奸,除谏官以掩其过。
《明史·文苑传三·文征明》:“征明幼不慧,稍长,颖异挺发。学文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皆父友也。又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辈相切劘,名日益著。”
《宋史·文苑传六·贺铸》:“喜谈当世事,可否不少假借,虽贵要权倾一时,小不中意,极口诋之无遗辞,人以为近侠。……竟以尚气使酒,不得美官,悒悒不得志,食宫祠禄,退居吴下,稍务引远世故,亦无复轩轾如平日。”
《旧唐书·文苑传中·李邕》:“邕早擅才名,尤长碑颂。虽贬职在外,中朝衣冠及天下寺观,多赍持金帛,往求其文。前后所制,凡数百首,受纳馈遗,亦至钜万。时议以为自古鬻文获财,未有如邕者。”
《南史·到溉传》:“溉少孤贫,与弟洽俱聪敏有才学,早为任昉所知,由是声名益广。起家王国侍郎,稍迁兼吏部郎中,历御史中丞、都官郎、掌吏部尚书事。自昉亡,常以叹息。庐陵威严,竟免拜。晚年遂羸瘠,恃才矜己,僚类莫敢忤之。”
《晋书·王衍传》:“衍既有盛才美貌,明悟若神,常自比子贡。兼声名藉甚,倾动当世。妙善玄言,唯谈《老》《庄》为事。每捉玉柄麈尾,与手同色。义理有所不安,随即改更,世号‘口中雌黄’。朝野翕然,谓之‘一世龙门’矣。累居显职,后进之士,莫不景慕放效。选举登朝,皆以为称首。矜高浮诞,遂成风俗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