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5:24:3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2:51:14
成语“掷地赋声”的字面意思是“把物体扔在地上发出声响”。引申义是指说话或写作时,言辞铿锵有力,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的语言或作品非常有力量,能够引起他人的注意和共鸣。
“掷地赋声”源于古代诗文,具体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庄子》等经典文献中,强调言辞的力量和表达的艺术。成语中“掷地”体现了一个动作的果断和力度,而“赋声”则强调声音的响亮和清晰,二者结合反映出一种生动的表达方式。
该成语可以在多个场合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语言被视为重要的沟通工具,尤其是在文学、演讲等领域,表达的艺术性备受重视。“掷地赋声”体现了对语言力量的崇尚,尤其在现代社会中,这种强调依然适用,尤其在社交媒体和公众演讲中,强有力的表达更容易吸引关注。
“掷地赋声”让我联想到那些在关键时刻发言的人,他们的话语往往能激起听众的情感和共鸣。这个成语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激励我在表达时追求更有感染力的语言。
在一次班级讨论中,我尝试用“掷地赋声”来形容一位同学的发言,大家都觉得他的观点很有力量。这次经历让我意识到这个成语不仅能描述他人的表现,也能激励自己在表达时更加自信。
在一首诗中,我可以这样写:“言语如雷掷地赋声,震撼心灵拨动情弦。”通过这样的句子,可以展示出语言的力量和感染力。
在英语中,可以用“powerful words”或“striking statements”来表达类似的意思。西方文化也重视演讲的力量,许多著名的演讲如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就充分体现了“掷地赋声”的力量。
通过对“掷地赋声”的学*,我认识到语言的力量是多么的重要。它不仅能够传达信息,还能激发情感、引发思考。在日常交流和写作中,追求这种表达的力量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腰印能如季士稀,恐掷地赋声难比。
《清史稿·文苑传一·黄宗羲》:“宗羲博学多通,尤长于史学,其文雄深雅健,时人谓之‘掷地赋声’。”
《明史·文苑传二·高启》:“启天才高逸,实据明一代诗人之上,其于文,尤长于赋,时人称为‘掷地赋声’。”
《宋史·文苑传六·刘筠》:“筠博学强记,善属文,当时号为‘掷地赋声’。”
《旧唐书·文苑传上·王勃》:“勃文章迈气,固穷达而异,然言之者虽诚,闻之者未譬。所谓‘掷地赋声’,勃之谓也。”
《南史·王僧孺传》:“僧孺硕学,一览便能讽诵,时人谓之‘掷地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