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05:45:1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7:10:53
“咄咄逼人”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用言语或气势逼迫他人”。它通常用来形容某个人的态度或行为非常强势、咄咄逼人,让人感到压迫和不适。基本含义上,它传达出一种强烈的攻击性和威胁感。
“咄咄逼人”源自古汉语,最早见于《史记·平原君赵胜传》。其中提到“咄咄”二字,用以形容气势汹汹的样子。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文学中对强势人物的描绘,其使用也常常和对抗、冲突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日常对话中,“咄咄逼人”可以用来形容在争论中态度强硬的人。例如,在家庭争吵中,某一方可能会表现得咄咄逼人,给对方带来压力。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描绘抗争或斗争场景中人物的性格特征。此外,在演讲或辩论中,若某一方表现得过于强势、攻击性十足,也可以使用该成语来形容。
在**文化中,强势的表现往往被视为一种不礼貌的行为,而“咄咄逼人”也反映了人际交往中对和谐的追求。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的适用性依然存在,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职场环境中,强势的表现可能会引起他人的反感。
“咄咄逼人”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压迫和不安。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在争论中不愿退让,总是试图通过强硬态度来赢得胜利的人。这种行为往往会导致沟通的障碍和人际关系的紧张。
在我个人的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位同事,他在讨论项目时表现得非常咄咄逼人,几乎不给其他人发言的机会。这让我感到非常不舒服,最终我们通过私下的沟通达成共识,改善了团队的合作氛围。
在一首短诗中,我尝试将“咄咄逼人”融入其中:
咄咄逼人如风暴,
言语如刀割心头。
和平宁静是所求,
何必争斗此时候。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ggressive”或“confrontational”。这些词同样传达出一种强势和攻击性的态度,但在文化背景中可能会有不同的社会接受度和表达方式。
通过对“咄咄逼人”的学,我认识到在交流中,态度的强势与否对沟通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个成语提醒我们在表达观点时,不仅要坚持自己的立场,也要注意与他人的互动,以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成语的深层含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语言的使用技巧和文化内涵。
卫有一弟子王逸少,甚能学卫真书,咄咄逼人。
《清史稿·文苑传·黄宗羲》:“宗羲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梨洲先生。少负异才,读书过目成诵,为文咄咄逼人。康熙间,以布衣召对,上问以时政,宗羲对曰:‘天下之大患,在于士大夫不言事,而以逢迎为能。’”
《明史·杨慎传》:“慎字用修,少负才名,博学强记,为文下笔千言立就。嘉靖初,以议大礼谪戍云南永昌卫,居三十余年,卒于戍所。慎尝谓人曰:‘吾文咄咄逼人,非不自量也。’”
《宋史·王安石传》:“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神宗即位,安石为翰林学士,上疏言:‘陛下诚能用臣,臣请变法以治天下。’上曰:‘卿咄咄逼人,何不自量?’”
《晋书·桓彝传》:“彝字茂伦,少孤贫,博学有才识,知名于时。桓温尝谓之曰:‘卿咄咄逼人,何不自量?’”
《世说新语·排调》:“桓南郡与殷荆州语次,因共作了语。顾恺之曰:‘火烧平原无遗燎。’桓曰:‘白布缠棺竖旒旐。’殷曰:‘投鱼深渊放飞鸟。’次复作危语。桓曰:‘矛头淅米剑头炊。’殷曰:‘百岁老翁攀枯枝。’顾曰:‘井上辘轳卧婴儿。’殷有一参军在坐,云:‘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殷曰:‘咄咄逼人!’”
东晋文学家顾恺之到殷仲堪家中做客,恒温的儿子恒玄也在,三人高兴抽签玩文字游戏,就“危”字他们说道:“矛头淅米剑头炊”、“百岁老翁攀枯枝”、“井上辘轳卧婴儿”,殷仲堪部下参军咄咄逼人道“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书中攻击杨朱、墨翟两派,辞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