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2:23:1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5:27:56
成语“神清骨秀”由四个字组成:“神”指的是精神或神态,“清”表示清明、明朗;“骨”指的是骨骼、气质,“秀”则意味着秀丽、出众。因此,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精神状态清晰,气质高雅,整体非常出众。该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人的精神面貌和风度气质,特别是指那些既有内涵又有外表魅力的人。
“神清骨秀”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别》一诗,原句为“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这里暗含了君子应有的高洁气质与精神状态。这一成语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对古代士人理想形象的描绘,强调内心的清明与外在的风度。
“神清骨秀”可以在多种场合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士人的气质和风度常被视为重要的个人特质。“神清骨秀”在现代社会中,依然适用,尤其是在对人才的评价中,强调内外兼修的全面素质。
“神清骨秀”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积极的,联想到了古代文人雅士的风度。这种成语引发的思考也常常促使人们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和外在形象。
在我的生活中,曾遇到一个老师,他不仅知识渊博,而且为人和蔼,给人一种“神清骨秀”的感觉。在课堂上,他的讲解让我对知识产生了更深入的理解,激发了我的学*兴趣。
在一首诗中融入“神清骨秀”:
月照清风拂柳影,
神清骨秀话轻声。
才子佳人共此景,
千古流传在心中。
在英文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elegant”或者“graceful”,但在文化内涵上,中文成语更强调内在的修养与精神状态的结合。这种文化差异使得翻译时需要特别注意。
通过对“神清骨秀”的学,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个人气质和精神状态的重要性。在语言学中,掌握这样形象且富有内涵的成语,能够丰富我的表达,使我在交流中更加得体和优雅。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语言符号,更是对理想人格的一种追求。
我见你神清骨秀气飘萧,你是神仙,休得假推掉。
《清史稿·文苑传一·王士祯》:“士祯以诗名天下,与朱彝尊并称‘朱王’。其为诗,神清骨秀,尤工写景,每一篇出,人争传诵。”
《明史·文苑传三·徐渭》:“渭天才超轶,诗文绝出伦辈。善草书,工写花草竹石。尝自言:‘吾书第一,诗次之,文次之,画又次之。’当嘉靖时,王世贞主盟文坛,渭愤世嫉俗,与世贞论不合,作《四声猿》以讥之。其神清骨秀,识者以为非尘世中人也。”
《宋史·文苑传六·米芾》:“芾为文奇险,不蹈袭前人轨辙。特妙于翰墨,沉着飞翥,得王献之笔意。画山水人物,自名一家,尤工临移,至乱真不可辨。精于鉴裁,遇古器物书画则极力求取,必得乃已。其神清骨秀,识者以为非尘世中人也。”
《旧唐书·文苑传上·杨炯》:“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炯闻之,谓人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当时议者,亦以为然。炯文思如泉涌,尤长于碑志,虽神清骨秀,不及王勃之宏博,卢照邻之俊逸,然其词采华茂,自成一家。”
《南史·王僧辩传》:“时僧辩貌甚神清骨秀,谈论风发。”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九回:“小岑、秋痕近前看那小照,画着道人,约有三十多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