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23:22:55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1:44:47
成语“慈眉善目”由“慈眉”和“善目”两个部分组成。字面意思是形容人的眉眼和善良,通常指面容和气,给人一种温和、友善的感觉。基本含义是形容一个人的性格和蔼可亲,待人友好,常用来形容老年人的和善形象。
“慈眉善目”最早见于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中。其具体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强调面部表情与内心情感的关联。成语中的“慈”与“善”分别代表着仁爱和善良,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对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视。
“慈眉善目”常用于描述年**,尤其是长辈、老师或社会工作者等角色,强调他们的亲和力和关怀。例如,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可能用“慈眉善目”来描绘某位慈祥的老奶奶。在日常对话中,可以用来称赞他人的和蔼性格,如“这位老师真是慈眉善目,总是关心学生的成长”。
在**文化中,尊老爱幼是传统美德,成语“慈眉善目”正是这一文化价值观的体现。它强调了对他人的关怀和温情,尤其在家庭、教育和社会服务等领域,这一形象尤为重要。在现代社会,尽管生活节奏加快,但对友好和善良的渴求依然存在。
“慈眉善目”给人一种温暖和安全感,联想到亲切的长辈、关爱的老师、无私的志愿者等形象。这种情感反应常常激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努力去表现出友好和善良。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师,她总是微笑着倾听我们的问题,并给予耐心的指导。她的态度影响了我,让我意识到关怀与耐心的重要性。
在一首小诗中,我可以这样写:
慈眉善目映春风,
温暖心田如花红。
携手共度风雨路,
爱与关怀永相融。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kind-hearted”或“gentle demeanor”,它们也传达了友善和温和的意味。在西方文化中,友善的表现同样受到重视,但可能更加注重个人的表达和言语。
通过对“慈眉善目”的学,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面容与内心的关系,以及在交流中展现友好态度的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运用这样的成语不仅可以丰富我的表达,更能传递出温暖和关怀的情感。
圆圆的脸,长满银灰的胡子,慈眉善目的。
《清史稿·曾国藩传》:“国藩为人慈眉善目,门生故吏皆尊之。”
《明史·徐达传》:“达为人慈眉善目,军中士卒皆亲之。”
《宋史·赵普传》:“普为人慈眉善目,朝廷上下皆敬之。”
《旧唐书·李靖传》:“靖为人慈眉善目,士卒爱之。”
《南史·王僧辩传》:“僧辩为人慈眉善目,乡里称之。”
他~的样子让人十分亲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