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0:55:15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1:44:05
“愤世嫉俗”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对社会的不满与愤怒,以及对世俗的嫉妒与厌恶。它形容一种对社会现象的消极态度,表示对社会不公、道德败坏等现象的强烈反感和批评。
“愤世嫉俗”最早见于《庄子·人间世》:“愤世而嫉俗。”庄子在其作品中常常表现出对世俗价值观的批判,强调追求个人的自由与自然的生活。此成语反映了古代哲学家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
该成语常在文学作品中用来描述人物的性格,如一些悲观的文人、哲学家等,或在日常对话中表达对社会现象的不满。演讲时,亦可用来指代社会问题引发的愤怒情绪。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愤世嫉俗”在**文化中常与道家思想相结合,强调个人的内心体验与对社会的批判。它在现代社会同样适用,尤其是在面对社会不公时,有时被视为一种反叛的表现。
“愤世嫉俗”常带有愤怒与失望的情感,联想起对社会现状的批评与反思。它可能引发对人性、道德的深入思考,同时也可能导致消极情绪的蔓延。
在生活中,我曾遇到一位愤世嫉俗的老师,他对教育体制的种种不足颇有微词。虽然他的观点引发了很多争论,但也让我对教育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写:
世间纷扰如潮涌,
愤世嫉俗逐梦行。
唯愿明心无所惧,
笑看风云任往生。
在英语中,可以用“cynical”来表达类似的情感,形容对社会、政治等方面的怀疑与不信任。然而,中文的“愤世嫉俗”更强调情感的愤怒与嫉妒,带有更强烈的个体情绪色彩。
通过对“愤世嫉俗”的学*,理解了个体对社会现象的情感反应及其表达的重要性。这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加深了对社会问题的思考。这个成语提醒我们在批判社会的同时,也要积极参与改善,而非沉溺于消极情绪之中。
然吾观于人,其能尽其性而不类于禽兽异物者,希矣。将愤世嫉邪长往而不来者之所为乎?
不见面就罢,一见面就是~地破口大骂,要不就是针针见血地讽刺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