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35:37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1:44:17
“愤世疾邪”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对社会的不良现象感到愤怒,并且对邪恶的事物表示强烈的厌恶。其基本含义指的是一种对社会不公、邪恶现象的强烈反感和愤怒,常常伴随着对改善现状的渴望。
“愤世疾邪”出自《后汉书·王允传》。王允因看到当时的社会腐败、权臣专权而感到愤怒,表现了他对社会现状的不满。此成语反映了古代知识分子的正义感和对社会不公的抗争精神。
“愤世疾邪”常用于描述那些对社会不公、腐败现象感到愤怒的人,适合于文学作品、社交场合或演讲中。例如,作家在描写某个愤世嫉俗的角色时,可能会使用此成语来强调其性格特征。在日常对话中,人们也常用它表达对某种不良现象的不满。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士人常常以“愤世疾邪”作为一种道德责任感的体现,强调对社会公正的追求。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依然适用,尤其在面对社会不公、环境问题等现实时,激发了人们的正义感和行动。
“愤世疾邪”带给我一种强烈的情感反应,激励着我关注社会问题并采取行动。它让我联想到那些为了正义而奋斗的人,他们勇于发声,不畏强权,令人敬佩。
在我参与志愿者活动时,看到一些弱势群体的遭遇,我感到愤世疾邪,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帮助他们,关注社会问题,推动改变。
在一首诗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愤世疾邪”:
愤世疾邪心似焚,
笔尖流淌怒火生。
灯下独吟夜难寐,
愿将真理铸长城。
这四句诗表达了愤怒与追求真理的决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social outrage”,它同样用来描述对社会不公现象的愤怒。然而,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得这种愤怒在表达方式和社会反响上有所差异。
通过对“愤世疾邪”的学*,我深刻体会到语言的力量和表达情感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量,也让我更加关注社会问题,提升了我的语言表达能力。它提醒我在面对不公时,不应沉默,而应勇敢发声。
怪神之事,孔子之徒不言,余将特取其愤世疾邪而作之,故题之云尔。
退而思其言,类东方生滑稽之流,岂其~者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