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7:07:2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2:13:29
成语“乖僻邪谬”由“乖僻”、“邪谬”两个词组成。字面意思是指思想、言论或行为偏离常规、正道,具有不正当、不合理的特征。其基本含义是形容人或事物的观点、方法非常不寻常或不合常理,常常带有贬义。
“乖僻邪谬”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出处,通常被理解为现代汉语中对某些思想或行为的综合描述。其构成的两个词各有独立的来源,“乖僻”常用于形容个性或行为不合常规,而“邪谬”则强调错误和不正之处。这一成语的流行反映了社会对不当言行的批判。
“乖僻邪谬”常用于批评一些不符合社会常识或道德标准的言行。在文学作品中,它可以用来描绘人物的思想偏差;在日常对话中,可能用于讨论某些离谱的观点或行为;在演讲中,适用于强调对不当行为的抵制。
同义成语:离经叛道、偏激乖张
反义成语:循规蹈矩、合乎情理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信息的多元化,乖僻邪谬的观点往往更容易传播。因此,它的使用也反映了人们对某些极端思想的警惕与抵制。人们越来越强调理性与科学,反对那些乖僻邪谬的理论和行为。
“乖僻邪谬”一词通常带有负面情感,联想到的不合理和不正当的行为可能引起反感或不安。它促使我们思考什么是合理的、什么是应当被质疑的,从而在语言表达上更加谨慎。
在我的生活中,曾遇到一些朋友提出一些乖僻邪谬的看法,比如对科学常识的质疑,这让我意识到在交流中要保持理性,避免被不合常理的观点影响。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世间万象皆有理,乖僻邪谬不可取。
明灯引路照前行,心中真理永不离。”
在英语中,可以用“eccentric”或“absurd”来表达类似的意思,但其使用场景和文化背景可能有所不同。在一些文化中,乖僻的观点可能被视为创新,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则被看作是偏离常规。
通过对“乖僻邪谬”的学习,我意识到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成语的深层含义能够帮助我们更加准确地描述事物,并在交流中增强逻辑性和说服力。这一成语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批判的思维,避免陷入不合理的思想与行为之中。
其乖僻邪谬不过人情之态,又在千万人之下。
《晋书·王衍传》:“衍为人,乖僻邪谬,不修边幅。”
《后汉书·袁绍传》:“绍为人,乖僻邪谬,不识大体。”
《汉书·王莽传下》:“莽为人,乖僻邪谬,不近人情。”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有疾,巫医皆曰:‘君之疾,乖僻邪谬,非药石所能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