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4:56:2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1:54:39
成语“求生害义”由四个字组成:“求生”指追求生存;“害义”则是指损害正义。整体意义是为了自身的生存而牺牲道义和原则,强调了在危机情况下,某些人可能会放弃自己的信念和道德标准。
该成语源于古代**的道德哲学与伦理观念,特别是在《论语》和《孟子》等经典文献中,常常讨论道义与生存之间的冲突。具体的典故不易考证,但可以理解为在历史上,许多人物在生存与道义的抉择中所作出的选择,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
“求生害义”常用于道德讨论、政治批评和社会现象分析中。比如在文学作品中,角色在面临困境时选择放弃原则时可以引用这个成语;在演讲中,提到某些人的行为缺乏道义时也可以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求生害义”在**传统文化中反映了对道德的重视。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依然适用,尤其在商业竞争、政治斗争中,常常能看到人们为求生而放弃道义的现象。这种行为引发了社会的广泛讨论,强调了道义与生存之间的平衡。
“求生害义”给我带来一种复杂的情感反应,既有对人性的理解,也有对道德沦丧的失望。它让我反思在压力下,个人是否会做出与自己信念相悖的选择,激发了我对道德与伦理的思考。
在工作中,我曾经目睹一个同事因为业绩压力而选择了不正当手段来达成目标,这让我想到了“求生害义”。我在与同事的讨论中提到这个成语,提醒大家要坚守原则,而不是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放弃长远的道德标准。
在一首诗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求生害义”:
在困境中行走, 生命的重压如山, 道义在心头沉重, 求生害义,何以为安?
在英语中,类似表达可以是“sacrificing principles for survival”,强调了相同的主题。不同文化中都存在这样的现象,强调了在生存压力下,人们的道德选择往往会受到挑战。
通过对“求生害义”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道德与生存之间的复杂关系。这一成语在语言学与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提醒我们在追求生存时,不应轻易放弃自己的信仰与原则。它不仅是对历史的反思,更是对当代社会的警示。
故其民有见危以授命,而不求生以害义,又况可奋臂大呼,聚之以干纪作乱乎。
《资治通鉴·唐纪·太宗贞观元年》:“太宗曰:‘求生害义,非朕所为也。’”
《后汉书·班超传》:“超曰:‘求生害义,非吾所愿也。’”
《汉书·王莽传》:“莽曰:‘求生害义,非吾志也。’”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曰:‘吾闻求生害义,非丈夫也。’”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求生害义,君子不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