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2:06:1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2:13:47
成语“乘伪行诈”由四个字组成,其中“乘”意为趁着、利用,“伪”指假象、虚假,“行”指实施、进行,“诈”则是欺骗、诈骗。字面意思是利用虚假的事物进行欺骗。基本含义是指借助虚假或伪装的手段进行欺诈、行骗。
“乘伪行诈”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来源,但其构成的字词在**古代文学中有着丰富的使用。例如,“伪”和“诈”常常出现在对待奸诈之人或不诚实行为的描述中。在古代文献中,类似的词汇和表达常用于警示人们警惕那些以假象为掩护的欺诈行为。
该成语适用于各种语境中,尤其是在社会交往、商业活动和法律案件中。例如: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乘伪行诈”反映了**文化中对诚信和道德的重视。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诈骗手段层出不穷,因此这个成语在当今社会依旧适用,提醒人们保持警惕,抵制不法行为。
这个成语常常引发一种警惕和不安的情感,提醒我们在面对他人时要保持警觉,尤其是在涉及金钱和利益的情况下。它也可能使人联想到信任的脆弱,以及在欺骗面前所需的智慧和警惕。
在生活中,我曾经遇到过一次网络诈骗,骗子使用伪造的身份信息进行欺骗。当时我感到非常后悔没有多加警惕,后来我学会了在网络交易中更加小心,确保信息的真实性。
在一个故事中,可以描写一个商人利用“乘伪行诈”的手段,伪造产品证书,试图在市场上获取暴利。最终,正义的力量揭露了他的阴谋,使得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在英语中,“to deceive”或“to fraud”可以与“乘伪行诈”相对应。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在不同文化中,欺诈行为都是被严格谴责的。
通过对“乘伪行诈”的学,我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以及在社会交往中的复杂性。这一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也提醒我在生活中要保持警惕,拒绝任何形式的欺骗。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因为能够准确使用成语可以增强表达的深度和文化内涵。
夫伐功施劳,鲜能布仁;乘伪行诈,莫能久长。
《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五年》:“袁绍外宽而内忌,不念忠诚。若胜而喜,犹能赦我;今战败而恚,内忌将发。吾不望生。”
《后汉书·袁绍传》:“绍外宽雅有局度,忧喜不形于色,而性矜愎自高,短于从善,故至于败。”
《汉书·王莽传》:“莽既不仁而有佞邪之材,又乘四父历世之权,遭汉中微,国统三绝,而太后寿考为之宗主,故得肆其奸慝,以成篡盗之祸。”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项王许之。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人或说项王曰:‘范增,智士也,乘伪行诈,不可信。’”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乘其不备,行其诈伪。”
~的行为不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