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2 15:50:1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4:19:36
成语“党邪丑正”由四个字构成,其中“党”指的是团体、派别;“邪”意为邪恶、不正;“丑”则指丑陋、恶劣;“正”强调正义、正直。整体意思是指某些团体或派别所表现出的邪恶与丑陋,与正义和真理相对立。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那些不正之风和恶劣行为所形成的集团。
“党邪丑正”并不是一个传统的成语,可能是在现代社会中用来表达某种特定的社会现象或道德观念的词汇。其字面构成可以追溯到古代对正邪、美丑的哲学思考,但在具体的历史文献或经典著作中并没有明确的出处。
该成语可以在多种场合中使用,特别是政治、社会讨论或道德评判的语境中。例如,在评价某些社会团体或人士的行为时,可以提到“党邪丑正”,以强调他们的行为与正义相悖。它也可能出现在文学作品中,作为对角色或**的评价。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当今社会,特别是在政治和社会**中,“党邪丑正”反映了人们对不正之风的批判与对正义的追求。这种成语的使用反映了公众对社会现象的敏感性,展现了对道德价值的重视。
“党邪丑正”给人一种强烈的道德冲突感,引发对正义与邪恶的思考。它可能让人联想到社会不公、腐败现象和道德沦丧的情绪,激发出对改变现状的渴望。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在一次社会活动中讨论如何应对一些不良组织的影响。在这次讨论中,我引用了“党邪丑正”来形容那些利用社会问题来获取私利的团体,强调了我们需要团结一致,抵制这种现象。
在一首关于社会变革的诗中,我尝试融入“党邪丑正”:
在黑暗中,邪恶潜行,
党邪丑正,何以为名?
正义的火焰,燃起希望,
让光明照亮,万物复生。
在英语中,可能有类似的表达,如“good vs evil”(善与恶)或“corruption and righteousness”(腐败与正义),这些表达同样强调道德对立,尽管在文化背景和使用环境上可能有所不同。
通过对“党邪丑正”的分析,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是语言的表达,更是社会现象的反映。它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提醒我关注道德与伦理的界限,增强了我对社会问题的敏感性和思考能力。
崇祯四年征授御史,疏劾周延儒卑污奸险,党邪丑正,祈立斥以清揆路。
《明史·宦官传》:“党邪丑正,祸国殃民。”
《宋史·王安石传》:“党邪之徒,多所附会。”
《后汉书·宦者传》:“党邪丑正,败国蠹政。”
《史记·秦始皇本纪》:“党邪之臣,不可与共事。”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党恶人者,必自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