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1:56:1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1:44:06
“愤不欲生”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愤怒到不想活下去”,形容一个人因愤怒、悲愤而感到绝望,甚至不愿意生存。它表达了一种极端的情绪状态,通常是由于受到严重的打击、冤屈或不公正的对待而产生的强烈愤怒和失望。
“愤不欲生”出自《左传》。在历史典籍中,常常描述当时人们面对不公时的愤怒,体现了古代士人对道德和正义的追求。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人对情感和理智的深刻理解,也揭示了人性在极端情况下的脆弱与复杂。
该成语适用于多种场景,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愤怒常常与正义感、道德观念结合在一起。“愤不欲生”不仅反映个人的情感,也反映了社会对不公的愤慨。在现代社会,这种情绪依然存在,当人们面对社会的不公、腐败或不合理现象时,常常会感到愤怒和无奈。因此,该成语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适用性,提醒人们关注社会问题。
“愤不欲生”这个成语让人联想到绝望和无助的情感。每当我们面对不公正的事情,心中难免会涌起愤怒和悲伤。它让我意识到,愤怒虽然是人之常情,但如何将这种情绪转化为行动、为正义发声,才是更为重要的。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历过一次不公正的待遇,那次经历让我感到非常愤怒和无助。我在朋友面前提到“愤不欲生”,表达了我当时的心情。这次经历让我明白了,面对不公时,愤怒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有效地寻求解决方案。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将“愤不欲生”融入其中:
夜深人静愤不欲生,
月下独行影孤影。
冤屈难平心如焚,
何时正义能归宁?
这首诗通过描绘夜晚的孤独与愤怒,表达了对不公的深切感受。
在英语中,可以用“furious to the point of despair”来表达类似的情感状态,但没有直接对应的成语。这表明,虽然不同文化有各自的表达方式,但对愤怒与绝望的情感反应是普遍存在的。
通过对“愤不欲生”的学,我深刻认识到情感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仅是一个词语,它承载了人们对情感的理解和社会正义的追求。在语言学中,理解成语背后的情感和文化背景,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余闻报淮上,悲愤不欲生。
《明史·海瑞传》:“瑞闻之,愤不欲生,乃上书自陈,愿得死所。”
《宋史·岳飞传》:“飞闻之,愤不欲生,乃上书自陈,愿得死所。”
《晋书·王敦传》:“敦闻之,愤不欲生,乃自将兵,夜袭石头。”
《后汉书·袁绍传》:“绍闻之,愤不欲生,乃遣从事中郎将韩馥,率轻骑数千,夜袭曹操。”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愤不欲生,乃作《离骚》。”
觉得过去的革命落空了,因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