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2:46:2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1:44:18
成语“愤世嫉邪”由“愤世”和“嫉邪”两部分组成。“愤世”意指对社会现象或人世间的不满与愤怒;“嫉邪”则表示对邪恶事物的厌恶和排斥。整个成语的基本含义是对社会的不公和邪恶现象感到愤怒,并渴望消除这些不良现象。
“愤世嫉邪”起源于**古代文人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尤其是在唐宋时期,许多文人通过诗歌和散文表达他们对腐败官僚和不公正社会的愤怒。具体的历史典故并不明确,但类似表达在古代文学中屡见不鲜,如杜甫的诗作中常有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该成语常用于文学作品中,描绘作者对社会现象的强烈反应。例如,在古典诗词中,诗人通过愤世嫉邪的情感抒发对当时政局的不满。此外,在现代的日常对话或演讲中,尤其是涉及社会正义和道德问题时,也会使用这个成语,以表达对不良现象的强烈反对。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同义成语强调不同的情感程度和方式,而反义成语则表达了与“愤世嫉邪”截然不同的心态和态度。
在文化中,愤世嫉邪的情感常常与文人墨客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相联系。文人不仅是文化的传承者,更是社会正义的捍卫者。现代社会中,这种情感依然存在,许多人在面对社会不公时仍然会表现出愤世嫉邪的态度,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和社会。
“愤世嫉邪”引发的情感通常是愤怒与激动,伴随着对社会正义的渴望。这种情感可能源于对不公现象的敏感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它也提醒我们关注身边的社会问题,激励我们发声和行动。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一个关于环境污染的**。当我看到某些企业肆意排污,严重影响了周围居民的生活时,我感到愤世嫉邪。我参与了一个环保组织,努力推动政策改变,通过各种渠道唤起公众的关注。
在一个诗歌创作中,我可以这样运用“愤世嫉邪”:
愤世嫉邪心如火,
众生苦难声声泣。
愿持正义剑一出,
斩断邪恶不再立。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social justice warrior”,指那些积极为社会正义而斗争的人。这种表达在现代社交媒体上使用频繁,反映了对社会不公现象的关注和反对。
通过对“愤世嫉邪”的学,我深刻理解到这一成语表达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不公现象的反抗精神。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也让我更加关注社会问题,激励我在生活中积极发声与行动。
然吾观于人,其能尽其性而不类于禽兽异物者,希矣。将愤世嫉邪长往而不来者之所为乎?
《宋史·文苑传·苏轼》:“苏轼愤世嫉邪,作《赤壁赋》。”
《文选·刘勰·文心雕龙》:“愤世嫉邪,发为文章。”
《汉书·艺文志》:“屈原愤世嫉邪,作《九章》。”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既放,愤世嫉邪,作《离骚》。”
《庄子·外物》:“愤世而不失其正,嫉邪而不失其直。”
不怨不怒,而~之气,凛然不少回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