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4:16:27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5:08:18
“分崩离析”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分裂、崩溃,离散和破碎”。它通常用来形容一个国家、组织、团体或家庭等在内部分裂,导致整体的瓦解和失去凝聚力。其基本含义强调了事物的严重破碎和无序状态。
“分崩离析”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原文中提到:“始皇之死,群臣不附,分崩离析”。这个成语描述了秦朝灭亡后的混乱局面,体现了政治和社会的动荡以及内部的矛盾和冲突。
“分崩离析”可以在多种场合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家庭和集体的和谐与团结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分崩离析”不仅描述了事物的破碎,也反映了对团结的渴望和对分裂的警惕。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和多元文化的交融,这一成语依然适用,提醒人们重视团结与合作。
“分崩离析”给人一种失落、混乱和无助的感觉。在思维上,它引发对人际关系、家庭和社会团体的反思,提醒我们珍惜团结的重要性。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因为工作上的意见不合,团队内部产生了严重的分歧,导致项目的失败。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分崩离析”的真实含义,以及保持沟通和理解的重要性。
在一首诗中,我可能会写道:
岁月如梭,流转不息,
昔日的欢声笑语,今已分崩离析。
愿风能拾起那片破碎的梦,
再聚首,共叙往日情。
在英语中,可以用“fall apart”或“disintegration”来表达类似的意思。这些表达同样用于形容事物的破裂或失去连贯性,反映了人类社会在面对冲突和分歧时的普遍感受。
通过对“分崩离析”的学*,我认识到这一成语不仅在语言表达中具有重要性,更在社会和人际关系中提醒我们重视团结与合作。它促使我在交流中更加谨慎,努力维护关系的和谐。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资治通鉴·汉纪五十六》:“天下分崩离析,而操不能制。”
《后汉书·袁绍传》:“天下分崩离析,而绍不能一。”
《汉书·王莽传下》:“天下分崩离析,莽不能制。”
《史记·秦始皇本纪》:“天下分崩离析,而主上益以骄固。”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将伐曹,曹人闻之,分崩离析。”
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季康子为巩固自己的统治权力,想攻打附近的颛臾国。季康子的谋臣冉有和子路都是孔子的学生,他们问孔子该如何处理。孔子说:“治理一国不能使百姓安居乐业,国内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恐怕要祸起萧墙了。”
战争使全国~的局面变成了比较团结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