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3:56:5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5:08:22
成语“分庭抗礼”字面意思是“在庭院中分开对峙,互相致敬”。基本含义是指在某种情况下,双方地位相当,互不相让,通常用于形容两者之间的对抗或争夺。
“分庭抗礼”源于《礼记·曲礼上》,书中描述了古代礼仪中对待平等地位者的礼节。这个成语强调了平等和对抗的关系,体现了古人对礼仪的重视和对平等地位的尊重。
该成语可以在多种语境下使用,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古代**,礼仪文化非常重要,“分庭抗礼”不仅体现了对平等的尊重,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权力和地位的看重。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依然适用,尤其是在强调公平竞争和尊重对手的场合。
“分庭抗礼”给人的感觉是紧张与对峙的,反映出一种斗志昂扬的状态。它引发的思考是关于竞争与合作的平衡,在竞争中保持尊重是重要的。
在我参与的一个团队项目中,团队成员之间有不同的意见。我们分庭抗礼,各自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最终通过讨论达成了共识,推动了项目的进展。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表达:
两岸猿声啼不住,
分庭抗礼意不休。
山河共此生相伴,
携手共创未来愁。
这首诗试图展现在面对困难时,双方不退让而是携手共进的决心。
在英语中,“equal footing”或“standoff”可以表达类似的意思。它们都强调在某种情况下双方地位相当,但“standoff”更多强调对峙和紧张的局面。
通过对“分庭抗礼”的学,我认为这一成语在表达竞争与对抗中尤为重要。它提醒我们在面对挑战时,保持尊重与平等的态度不仅是对他人的礼遇,也是提升自身修养的表现。在语言学中,这样的成语丰富了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了沟通的深度。
(子贡)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
《后汉书·马援传》:“援与述同里闬,相善,以为述必能分庭抗礼。”
《汉书·王莽传上》:“莽既拔出同列,继四父而辅政,欲分庭抗礼。”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之郯,与郯子会,分庭抗礼。”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使赵衰如周,分庭抗礼。”
《庄子·逍遥游》:“彼且奚适也?吾与之分庭抗礼。”
春秋时期,孔子与弟子在树林中弹琴,一个白发老翁专心倾听,老翁向子路、子贡打听孔子的情况。老翁说孔子偏行仁爱。孔子十分虚心接受,并恭送老翁,孔子说遇到贤人必须真诚礼遇,不能分庭抗礼,那就失礼了
知县此番便和他~,留着吃了饭,叫他拜做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