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6:21:4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1:42:36
成语“愚戆窳惰”由四个字构成,其中“愚”意为愚笨、无知;“戆”有笨拙、傻的意思;“窳”指衰败、低劣;“惰”则表示懒惰、不勤奋。整体来看,这个成语形容一个人既愚蠢又懒惰,缺乏进取心,毫无作为。
“愚戆窳惰”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出处或典故,更多是后人根据字义的组合而成,传达了对懒惰与愚蠢的批评。它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个人品德的重视,特别是在儒家文化中,勤奋与智慧被视为重要的价值观。
该成语通常出现在文学作品、批评文章或日常对话中,用于形容那些不思进取、懒惰无能的人。例如,在教育领域,教师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形容不努力学习的学生。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细微差别在于同义成语多强调愚笨与无所作为,而反义成语则强调积极向上的品质。
在传统文化中,愚蠢与懒惰被视为社会所不容的行为。特别是在儒家思想影响下,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因此,这个成语在当今社会依然适用,反映了对个人能力与努力的重视。
“愚戆窳惰”给人的情感反应多为负面,常常联想到失败、懒散与无能。这种负面情绪可能激励人们努力去改变现状,避免成为这种状态的代表。
在我的学习生活中,曾遇到一位同学,他总是抱怨学习压力大,但从不主动复习,成绩差。我们都觉得他有些“愚戆窳惰”,最终也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这让我意识到,努力与聪明并重,才能取得成功。
在一个小故事中,我可以这样写: “小镇上住着一个名叫小明的男孩,他整天游荡在街头,既愚戆窳惰,又懒惰无为。村里的老人常常摇头叹息,‘若不改变,终将一事无成。’”
在英语中,与“愚戆窳惰”相似的表达可以是“lazy and foolish”,但其使用频率和文化背景的深度可能与汉语中的成语有所不同。在西方文化中,懒惰和愚笨可能更多地被归结为个人选择,而不是道德层面的评判。
通过对“愚戆窳惰”的分析,我意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对某种行为的描述,更反映了文化对个人努力和智慧的重视。它让我在语言学习中更加关注成语的使用场景和情感表达,提升了我的表达能力。
是以愚戆窳惰之民,苦小费而忘大利也。
战国·韩·韩非《韩非子·南面》:“是以~之民,苦小费而忘大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