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9:21:5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6:21:10
“索尽枯肠”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用尽所有的心思和智慧”,常用来形容为了创作或解决问题而倾尽心力,甚至达到心力交瘁的状态。它传达了一种努力追求、极度思考的情感。
“索尽枯肠”出自唐代诗人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原句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而后来的引申则形成了这个成语。这里的“枯肠”指的是思虑的结果,寓意经过无数的思考与痛苦,内心已经空虚、干枯。
该成语常见于文学作品、演讲、学术讨论等场合,通常用来描述创作者在追求灵感或解决问题时的苦恼和坚持。例如,在写作时,作者可能会因为灵感枯竭而感到“索尽枯肠”,或者在学术研究中,学者为了解决一个复杂的问题而不断思索。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成语通常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哲学意义。“索尽枯肠”反映了古代文人对于创作的执着和艰辛。在现代社会,这种情感依然存在,尤其是在面对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许多人在追求成功时也会经历类似的心路历程。
“索尽枯肠”带给我的情感反应是共鸣与理解。它让我想到那些在创作和学*过程中经历的困惑与挫折,同时也让我意识到追求理想的艰辛。这个成语让我反思自己的努力与坚持,激励我在遇到困难时不要轻言放弃。
在我的学*和工作中,曾经历过“索尽枯肠”的时刻。例如,在准备重要的演讲时,我为了确保内容的准确性和深度,常常熬夜查阅资料,最终得到了很好的反馈。这种经历让我更加理解这个成语的内涵。
在创作中,我尝试将“索尽枯肠”融入诗歌:
夜深人静思如潮,
索尽枯肠梦未了。
月明点滴心头事,
唯愿明日更辉煌。
通过这样的表现,展现了创作的艰辛与希望。
在英语中,可以找到类似的表达,如“burning the midnight oil”,意指熬夜工作或学*,强调了努力的成分,但没有“索尽枯肠”那种情感深度和内心的痛苦感。
通过对“索尽枯肠”的分析,我对这个成语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反映了古代文人的创作精神,也在现代社会中依然适用,鼓励人们在面对挑战时保持坚持与努力。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能够灵活运用这样的成语,能够丰富表达的层次和情感深度。
采秋的令烦难得很,令人索尽枯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