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0:16:5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5:57:00
“千灾百病”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千种灾难,百种疾病”。它用来形容经历了无数的灾难和疾病,常常用来形容一个人遭受了许多不幸或困扰。
该成语的确切起源并不明确,但它可能源自古代文献中对人们遭遇不幸的描述。类似的表达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常见,尤其是在描绘战争、饥荒、瘟疫等灾难时,常常会通过数字的叠加来强调灾难的严重性和数量。
“千灾百病”常用于文学作品、新闻报道、口语交流等场合,尤其是在描述某人或某地经历了很多苦难时。例如: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千灾百病”在**传统文化中,常常与命运、因果法则等概念相联系,反映了人们对生活不易的感慨与思考。在现代社会,虽然科技发达,但自然灾害、疾病等问题依然存在,因此这一成语在当下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千灾百病”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同情、无奈和对生活的思考。它引发人们对苦难的深刻反思,也激励人们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
在生活中,我曾遇到一位经历了许多挫折的老人,他用自己的故事让我深刻体会到“千灾百病”的含义。他虽然经历了许多困难,但依然乐观向上,这让我明白了面对困难的态度。
在一个秋天的傍晚,落叶纷飞,诗人写道: “千灾百病皆已过, 唯有秋风共此时。 残阳如血映孤影, 人生苦短何所惧。”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trials and tribulations”,意指生活中的考验与磨难。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传达出面对困难的共同主题。
通过对“千灾百病”的学,我对生活的艰辛有了更深的理解。这一成语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量,还让我更好地表达对生活困境的看法和感受。它提醒我,无论生活多么不易,我们都应勇敢面对。
老老,我的命交给你了。我的巧姐儿也是千灾百病的,也交给你了。
《宋史·方技传上·王怀隐》:“怀隐奉诏与副判官王祐、郑奇、医官陈昭遇参详类例,有所未便,许别本以闻。于是广搜方书,兼采经论,自炎黄及圣宋,以《千灾百病方》为名,总成一百卷。”
《后汉书·方术传下·华佗》:“佗语普曰:‘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经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并利蹄足,以当导引。体中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沾濡汗出,因上著粉,身体轻便,腹中欲食。’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
《汉书·艺文志》:“医经者,原人血脉、经落、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曰:‘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千灾百病,皆由人事。”